收录于话题
每个孩子都是小玩家。
跷跷板,
一个广为人知的户外游戏,
它是儿童触摸游戏的真实感受,
它是快乐和挑战的完美融合。
01
缘起
户外游戏开始啦!
木板遇上了垫子
便有了”跷跷板”的故事。
? ?? ?? ?? ?
? ? ? ? ? ? ? ?
老师有话说
《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中指出:“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孩子们利用垫子和木板做成跷跷板来玩儿,跷跷板跷不起来时会调整自己的姿势,刚开始,两个孩子坐在跷跷板的一头,一个女孩子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
02
初探跷跷板
叶佳城和张钰晗选择了一块木板和一个垫子,他们两个迫不及待的坐在了跷跷板上,两个一起上下动了起来,但因为垫子很大很软,平衡木只能稍微上下活动一点点。
? ?
? ?
你用点力呀,这个跷跷板没动起来呢
我明明动了呀,肯定是你没用力!
垫子太矮了,这样容易跷不起来。
? ?
? ?
人太多了,都跷不起来了!
那边走掉一个,两边要一样多。
我觉得还是太矮了,我们再加个垫子,把跷跷板变高。
大家七嘴八舌的提出建议,开始调整跷跷板。
/////////
调整后的跷跷板好像跷得更高了,但垫子压不下去,又跷不起来了。
“翘翘板”为什么不能动
对于跷跷板不能动的这个问题,回到教室我们再次进行了讨论。
/////////
我觉得应该是垫子太软了吧。
我觉得他们坐的太靠前了,跷跷板才不动的。
我觉得是人太多了,所以翘不起来。
垫子太大了,又太软,一压整个就压下去了我。
游戏表征
? 叶鑫露:
我们用的垫子、板子搭起来玩的跷跷板,我们感觉跷跷板翘不起来,我们想调整一下,用其他东西
? 黄汇钰:
我和叶佳城在玩跷跷板,这个跷跷板是用木板和垫子搭成的,但是翘不起来,我们还想用其他的去翘起来。
? 张心悦:
我和露露在玩跷跷板,我把张心钰叫来了,因为我和露露的板子一直是平的,如果加上张心钰,我这里就矮了。
老师有话说
“跷跷板游戏”是孩子们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偶然生成的,教师及时发现并持鼓励、支持、引导的态度。在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能力和探索欲望,几个小伙伴共同商讨吸取同伴的建议,对跷跷板进行改进。但是由于垫子是软的,导致跷跷板翘起来的幅度不大。
支持策略
1.基于幼儿对跷跷板的兴趣,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和环境,支持幼儿自主游戏,对孩子们的游戏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持。
2.教师适当退后,发挥同伴的作用,让幼儿在与同伴在互动中获得经验。在孩子们翘不起来的时候不要急于干预,可能会有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想出好的办法,在孩子们尝试的过程中卢子辰小朋友就想到了好的方法,这时候通过同伴间一次次探究、互动解决遇到的问题。
3.幼儿的经验是在反复探索中提升的,通过集体讨论分享,为下次游戏积累经验,同时孩子们已经具备反思自己行为的能力,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能找出问题所在,并商讨出解决办法。孩子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
03
再探跷跷板
第二天,户外游戏一开始,孩子们就忙活起来,他们搬来了滚筒。
? ?
? ?
木板为什么总是稳不住?
我坐在上面很害怕都摔倒了。
我喊他们来扶着我。
小朋友太多,板子太重了,我稳不住它
游戏表征
? 殷浩磊:
我和黄定乔在玩跷跷板,玩了一会儿黄定乔就摔倒了,我们觉得滚筒不稳。
? 黄定乔:
今天在外面玩跷跷板,是用木板和滚筒,跷跷板不稳,小朋友一直扶着我,最后不小心摔了一跤。
? 王君宁
我和黄汇钰、叶佳城用木板、滚筒玩的跷跷板,赵振文来了,他帮忙压住中间,我没有压住,另一边就翘起来了。
老师有话说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孩子们知道寻求更合适的材料来制作跷跷板,于是搬来了滚筒与平衡木进行组合,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动脑思考,哪种方式会让滚筒更稳固。在滚筒稳定不住的时候,孩子们想到各种办法来解决,有的孩子是想通过拉手,有的孩子想控制住滚筒,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在积极得想办法解决,其实孩子们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手、信任和支持。
支持策略
1.把材料的选择权交给幼儿,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造游戏。让幼儿自己组建材料,增加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搭建材料,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2.通过分享与交流环节,丰富游戏内容。请幼儿说出自己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集体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再次游戏可以一起参与解决。
04
三探跷跷板
小朋友热情不减,
于是投入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孩子们也开始了再次的探索。
1
2
3
太矮了,跷跷板翘不起来
哎呀,还是不行,要不我踩在上面试试吧?
还是不行,太累了,我抬不动了。
哦,我知道啦,那我们把轮胎加高!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
最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调整轮胎后的跷跷板,
孩子们一个个都迫不及待的想试一试。
于是大家又去拿了一个轮胎,摞在第一个轮胎上面,再放上平衡木。这时一个小朋友发现了问题,上面的轮胎比下面的大,这样容易倒,在他的提议下大家把上下轮胎做了调换。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摞在一起的轮胎并不牢固,上面的轮胎慢慢地滑了下来,跷跷板倒了。
你们人多了
跷跷板都压不下去!
不对,最上面的轮胎大,整个跷跷板就歪了
我知道了,我们把上面的轮胎竖起来。
于是小朋友们先把一个轮胎平放在地上,再把一个轮胎竖着摞在上面,把平衡木穿过轮胎。果然这样轮胎就稳固多了。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搭建起跷跷板,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 ?
? ?
游戏表征
? 王君宁:
我同其他人在玩跷跷板,好多人都在玩,跷跷板是用长长的细细的东西搭着,下面是轮胎,跷跷板翘起来很好玩,但是我对面的人很少,所以她一直不动。
? 叶佳城:
我和曹踊跃在玩跷跷板,我把曹踊跃翘起来了,我和曹踊跃把板子伸进轮胎里,两个人坐在板子上就翘起来了。
? 张心悦:
我一开始和陈婷搭了一个跷跷板,论坛上面放的是梯子,我和姐姐把陈婷压上去了。
? 张钰晗:
赵振文和我,还有殷浩磊在玩跷跷板,跷跷板翘不起来,赵振文下去了,跷跷板就翘起来了。
老师有话说
通过探索操作,孩子们发现跷跷板是需要有支点和平衡,才能完成的,虽然孩子们并没有掌握专业的词语,但是孩子在探索实践中掌握了这个经验,这让我看到当孩子们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时,他们会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问题的原因、主动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远比老师的说教有效得多也快乐得多。
支持策略
1.认真倾听幼儿,对幼儿的想法和要求给予支持。有的时候孩子们在游戏中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新想法不一定是我们能观察到的。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尝试,最终通过努力,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2.尊重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感、参与度及选择。不强求孩子们对新挑战的参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游戏选择。这种开放式的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体整体、均衡、协调地发展,让孩子们了解到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05
巧探跷跷板
我们期待听到惊喜和新的想法。这种行为支持着我们一起寻找新的意义。今天孩子们再次探索“滚筒”与“木板”时,新的故事又发生了······
尝试一:
黄汇钰滚来一个轮胎,挡在滚筒前面,但是跷跷板还是不能稳定住。
小遗憾:
经过几次的尝试,黄汇钰和小伙伴们放弃了,跑到旁边去玩垫子了。
小支持:
教师及时发现了这一“有意义的学习”,问:“你看,这边固定了,这边呢?
尝试二:
黄汇钰说:“ 我可以再拿一个轮胎来。”
果真跷跷板固定住了。
尝试三:
黄汇钰发现跷跷板在翘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的晃动,于是他自己用手扶住滚筒。
小分享:
黄汇钰大声告诉正在拍视频的老师,“老师,我用手扶住滚筒,是因为我要把滚筒固定住”。
游戏表征
? 陈婷:
用滚筒搭跷跷板,黄汇钰也来了,他帮我们固定住了跷跷板。
? 黄汇钰:
我今天滚了两个轮胎,把滚筒固定住了,因为滚筒滚起来,人就会从跷跷板上摔下来。我还站在滚筒旁边,把滚筒固定住。张老师在旁边给我拍照,她告诉我两边都要固定住。妹妹还在旁边看我们。
? 赵振文:
黄汇钰去拿轮胎,还扶住,这样子滚筒就不会滚了。我们就可以玩跷跷板了。
老师有话说
1.孩子们被轨迹图式带来的刺激深深吸引。因为跷跷板的不平衡,孩子们需要不断调整材料。他们的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接受着信息的输入,用不同的方式反馈大脑接受的信息。
2.当我在观察游戏中的时依恒时,他把游戏中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反反复复地探索相同的图式。
3.孩子满怀热情地进行材料组合工作,但是在其中一个环节,我看到了他们放弃了游戏,这时候我必须及时果断地支持他们大胆进行接下来的游戏。
支持策略
1.站在一旁的老师特别希望时依恒能大胆地继续进行尝试,老师从开始的惊喜,到后来的遗憾,遗憾的是他没有再去试试。于是老师问了句:“你看,这边固定了,这边呢?
2.老师看到孩子们的工作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通过眼神和手势给予幼儿肯定,孩子们也正在积极的进行自我认同。
当孩子们用一种好玩的视角,重新建构跷跷板游戏时,这样的过程是持续、投入、探究、有玩味的。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尝试与调整,虽然有失败,但也在尝试中汲取新发现。游戏场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孩子与游戏逐日长大,教师与孩子比肩成长。
凡游戏,皆有意义。
本次跷跷板的故事即将告一段落,
但我们的探索还会继续……
来源:泰兴市河失镇中心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