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滚球轨道
——卡普勒积木
一些简单的卡普勒积木,投放在区域中,孩子们又会与其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轨道初形
我要做条轨道,可以往下滚球的那种。
有了这一想法后,立马就行动了起来:只见咚蒴先用积木片垒出一个高度,接着又将这垒高的积木间隔一段,又垒出一个高度,然后又在底座上铺上小木片,使其与之前的轨道连接在一起,很快一条斜坡轨道就搭好了。
新的轨道搭好了,拿起小球进行试玩。他将小球放置在新搭建的斜坡顶端,果然一松手,小球自动滚了起来。
护栏加上后,再次拿起小球试了试。这一次,小球顺利地从斜坡上滚进了地面的轨道中。玩了几次后,两人又用更多的积木片搭了一个更大更长的斜坡,并在四周围上严实的护栏。球从斜坡顶端滚下后,迅速冲到地面且滚的很远。两人就这样循环往复,玩得不亦乐乎。
多层轨道
第二次游戏,咚蒴更快的搭建完了轨道,玩了一会,看了看旁边,又拿起积木片在已经搭建好的轨道上,继续垒高,连接,垒高,连接……很快,三层高的轨道,搭建完成,周围的小朋友都被吸引了过来,只有两个小球,可是小朋友都想去尝试滚球,有了小争执,这时咚蒴说:“我们再去益智区找一个就行了。”于是三个小朋友人手一个小球,从轨道的顶端放球,球顺利滚下,进入球门。
S型轨道
来到区域后珂维就明确了今天的目标——搭建弯曲的轨道。只见他按照之前的经验,搭建了一小段轨道后,发现:轨道是直的,没有弯曲,然后拆掉上面的积木片,将积木片调整成歪斜的,再继续拼接,搭着搭着,又变成直的了,珂维又拆掉,重新调整歪斜角度,但是在珂维还想要继续加长轨道的时候,发现积木片不够了,其他的积木片被旁边的小朋友用完了。
螺旋式轨道
在有了更多的经验、技能支撑后,孩子们对于轨道搭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了螺旋式的的轨道。
当咚蒴发现支柱倾斜时,会提醒:“你看都歪了。”于是,孩子们就双手轻轻夹住支柱,小心的将支柱变直。但是当到达一定高度时,搭上轨道面晃得非常厉害,这一下,三个小朋友都停下来,谁也没敢再继续搭,看着有些晃得轨道。
游戏价值
1.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游戏中,幼儿先后遇到了怎样让小球不乱跑、轨道支柱怎样搭建更省时省料更稳固、怎样搭建S形的轨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幼儿不停地与同伴合作探究,多次反复操作,不断调整搭建方式,体现出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创新的品质。
2.直接感知,丰富知识经验
幼儿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直接感知了小球在不同场景下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这些都帮助幼儿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
3.坚持探索,养成学习品质
幼儿专注于调整轨道支柱之间的距离、轨道面的弯度,耐心、细心地一遍遍验证,体现出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有坚持。
在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与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
支持策略
1.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指南》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幼儿从游戏中获得了关于轨道(斜坡)的经验,接下来,可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支持他们将这些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返被子时,充分鼓励幼儿迁移游戏经验,引导幼儿选择合适材料,在楼梯上搭建形成斜坡,被子可以从斜坡上滑下来,省时、省力,更安全。
2.丰富材料,深入探究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家园双方共同搜集材料,支持满足幼儿。
提供纸、笔、记录表等材料,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游戏计划和猜想、验证等探究过程做好记录.
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在让幼儿习得更多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支持他们进一步探索、验证、再发现。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回顾游戏,与幼儿一起讨论活动中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升技能。
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分享时,都要学会退后一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推动幼儿的发展。
“真游戏就是真学习,
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力,
是儿童和老师一起成长的奠基石。
放手儿童和观察儿童游戏意图时,
我们在发现儿童,
儿童也在发现世界。”
——陈鹤琴
来源|青西新区红石崖中心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