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课程缘起
你们知道龙湾有哪些好玩、
有名的地方?
万达广场!
难道龙湾除了万达广场,就没有好玩的地方了吗?
应该还有吧……
在本学期的11月围绕“我们的城市”这一主题,孩子们感受到了大城市带来的便利与丰富生活。但是对于龙湾,这一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却了解甚少。又一次谈话中意识到,孩子们对于自己所处的龙湾了解甚少。并基于指南中指出的5-6岁幼儿应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初步产生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高级情感,开展了本次班本课程。
课程脉络图
第一阶段:所见所闻
建筑篇
首先,以孩子居住的小区为起点,通过调查表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小区周边的建筑及城市基础设施,以幼儿园为中心点,孩子们自制一个“龙华生活圈”。
那龙华之外还有什么呢?孩子们后续通过“龙湾建筑”的调查,记录了龙湾奥体中心体育馆、龙湾文博馆、龙湾机场、国安寺塔、龙岗寺等建筑。除此之外,我们结合孩子们在去年暑期部分孩子的“寻根之旅”(前往黄石山公园、望海桥、永昌堡、龙岗寺、瑶溪贞义书院参观),利用餐前时间播放,让孩子们云感受龙湾不同建筑的特征与作用。
最后,以房子为落脚点,通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引导孩子了解房子的变化史,丰富孩子对房子等建筑的认知经验,感受龙湾的变化。
语言活动
《我居住的房子》
美术活动
《龙湾古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美食篇
针对龙湾美食,孩子们同样也是以亲子调查为载体,先通过家庭长辈的介绍、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龙湾美食,对其产生初步感知。随后对孩子们调查表中高频率出现的美食进行投票。
根据孩子们的投票结果,我们将美食搬进了教室里,尽量提供孩子们在品尝中真正感受着龙湾味道的体验机会,开展“龙湾美食品鉴会”,孩子们在品鉴完成之后说一说自己最爱的美食与原因。
方言篇
方言是具有浓厚历史意义的语言,是文化的沉淀。所以知龙湾,还需说龙湾。我们趁此开展了“乡语·乡音”的家乡方言展示活动,同时考虑到我们班有将近一半的孩子不是龙湾本地娃,所以活动以温州话为中心,延展出了全国不同的各地方言展示,如河南话、河北话、重庆话、湖南话、安徽话等等。当孩子们听到完全没有听过的方言时,忍俊不禁地捂着嘴笑着,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这应该就是方言的美丽所在。
交通篇
科学活动
《莱特兄弟造飞机》
数学活动《轻轨来了》
城市建设篇
科学活动《城市底下的洞洞》
语言活动《鳄鱼先生坐电梯》
社会活动《消防栓阿闲》
第二阶段:爱的表达
第二阶段“爱的表达”面向的是在古、今、未来的三个不同时期的龙湾。
01
龙湾旧时光展示
班级通过展示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的“历史文物”,如平安锁、装饰木盒、古时铜币、煤油灯、粮票等,请孩子们讲述物品的作用与渐渐消失的原因,感知时代的变迁。
02
眼前龙湾
小小改造家
小小巧手匠
搭建轻轨的纸砖不够了,建构区也没有其他材料,我想到了想隔壁班借材料!
搭建万达的时候,有小朋友不小心把围墙弄倒了,我没有生气,而是邀请他和我一起复原。
03
未来龙湾
面对龙湾的未来,孩子们一定有许多奇怪而新奇的设想。在让孩子正式设想前,我们邀请了蒋金恩妈妈作家长助教,通过袁隆平爷爷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科技诞生的艰难以及最后科技带来的力量。此外,还通过睡前故事,给孩子们播放《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家》等故事,丰富孩子们对科技的感知,激发对科学的兴趣。最后孩子们把对龙湾未来的愿望装进了“时光宝盒”中。
家长助教
时光宝盒
第三阶段:破冰行动
第三阶段“破冰行动”中孩子们将“维护城市美丽”的环保理念落到实处,从班级出发,到园区调查,再辐射到社区宣传。
班级调查
通过调查,你们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有些班级没有正确垃圾分类,而且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怎么分类。
倡议书
一探究竟…….
幼儿园附近的垃圾堆积处,常常发出恶臭,孩子们过去一探究竟发现了许多垃圾没有分类投放。于是孩子们共同讨论了起来,最后将宣传画挂在了垃圾堆积处,以提醒社区中过来扔垃圾的市民正确投放垃圾,自觉维护龙湾的美丽。
课程反思
评价可以作为反思的依据。本次课程评价主要从幼儿、教师、家长这常见的三大评价主体进行评价,这里主要说幼儿、家长参与的总结性评价。
“礼仪课程评价自评表”
钉钉的线上评价
课程反思
通过多方面的评价,我们对于本课程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反思。
1.提供给孩子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
2.及时捕捉孩子的创作想法,加强孩子们的创作能力。
希望大三班的孩子经过本次课程的开展,可以更能用心、用爱地感受、爱护龙湾这片土地,拥抱我们生活的每一天。童年的记忆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孩子们在龙湾相遇,也在彼此记忆里留下快乐的童年,恒久弥新。
来源| 温州市龙湾区第十五幼儿园
来源| 泰顺县机关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