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藻溪镇第一幼儿园中二班课程故事
课程缘起
在一次餐后散步时,我听到肖博晨指着窗外的稻田说:“那是我家种的稻谷”。孩子们望着金灿灿的稻田热闹讨论着…….
什么是稻谷呀?
稻谷长什么样子的?
稻谷可以吃吗?
稻谷不能吃,外面有壳。
壳剥开,里面的米可以吃,但要煮熟了吃…….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孩子们散步时发现了园外田野里快要成熟的水稻,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启发孩子,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由此开启了一场关于稻谷的探究之旅。
课程选定
乡镇幼儿园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使命与实践环境,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自然环境,建构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自然课程,以在自然中做事、做自然的事、自然地做事为课程理念,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以自然事物为探究对象,自然、自主地学习与发展,以达到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我园座落在藻溪地标景点“公婆石”山脚下,周边有良田百亩。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在课程游戏建设改革浪潮中,依托本土资源进行挖掘,以孩子感兴趣的稻为切入点,发现了运藏在稻中的教育资源,从经验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幼儿园课程实践秉持的是大课程的立场,即幼儿的学习是与其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和亲身探究中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并以此来获得认知、思想、情感、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课程路径与网络图
1
课程路径
2
课程网络图
一、追根“稻”底
1
“稻”影
周末到了,我们不会错过和金黄的稻田来一场浪漫的约会,拍摄一张美丽的合影。一场关于稻谷的奇妙之旅正式开始啦。
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2
一束稻谷
周末回来,张怡晨小朋友把外公家种的稻谷带了一束来幼儿园,请小朋友一起近距离观察稻谷。
通过观察孩子们知道了水稻的果实是椭圆形的、两头尖尖的,成熟以后是黄色的,闻起来有点香香的,一串串成熟的稻穗能把稻杆压得弯弯的。
稻谷黄黄的
好多颗稻谷粒
稻杆弯弯的
摸起来还有点刺刺的
乘着这个时机,老师通过用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到了水稻的主要生长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种子—发芽—成长—抽穗—扬花—成熟。
我们尝试着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下了水稻的生长过程。
了解了水稻的生长方式之后,孩子们更好奇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孩子们都知道水稻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但是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到底有多辛苦呢?孩子们还是充满了疑问。我们再次通过科学活动《稻谷》,了解到水稻的种植过程主要包括播种—育苗—除草施肥—插秧—灌溉—收割。
贴一贴稻谷的种植过程。
试着画一画稻谷,
哇~出发去画稻谷啦!
一“稻”成长
孩子能通过看、摸、闻、尝等方式初步对水稻进行探究,喜欢亲近接触大自然,能感知和发现稻谷的生长变化,并且可以用画图的方式保留自己的探索和发现。
教师反思
本着“大自然是活教材”、“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我们充分挖掘周边的自然资源,创造机会让幼儿在实际观察、触摸、体验中观察了解、走近水稻。在活动中我们与孩子充分认识和了解水稻,绘画水稻的活动,让幼儿对水稻的认识更近一步,从形态、颜色、软硬度熟悉水稻,幼儿有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帮“稻”忙
1
收割准备我知道
收割水稻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孩子们在班级里进行了讨论,纷纷画下了自己的“收割准备我知道”。
2
收割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终于要收稻子啰!
孩子们迫不及待拿好装备开始自己的割稻初体验。孩子们仔细观察稻田,拿起工具,有模有样的收割稻谷。
3
脱粒
稻谷已经收割完毕,该怎么把稻谷粒从稻谷上弄下来呢?小朋友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请幼儿园的大轮胎帮忙呀!
拿着稻谷在轮胎上敲呀敲,看,稻谷粒就掉下来啦。
打出来的稻谷放入风车,通过手摇,将杂物筛选出来,留下好的谷粒。
4
晒稻
晒稻谷啦~我们将稻谷从袋子里倒出来,用挡耙平铺在地上。放学前用簸箕将谷粒都收回袋子里,明天继续晒。
回家也可以帮家人一起晒稻谷。
5
脱壳
稻谷是粮食,但是它的外面包了一层硬硬的稻壳,里面是大米吗?怎么样才可以取出来呢?来试一试吧。
手剥太累了,速度也很慢,所以就有了脱壳机器,我们一起去看看稻谷粒怎么脱壳吧。
哇,脱壳机器好大,有好多管道,
回幼儿园我们把它画下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6
碾米
我家里有石磨,奶奶买给我的。
石磨是干什么的呀?
用来把大米磨成粉的。
好神奇,我也想看看
明天我带到学校里,我们一起磨。
章钺小朋友把家里的石磨带来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体验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粉。
一“稻”成长
孩子们通过参与收割水稻、脱壳等活动,了解了关于水稻收割后变成大米的过程。
并且学会了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比如通过在在割稻谷时动手动脑探索镰刀该如何用,从无从下手到得心应手,并乐在其中。
教师反思
水稻变成大米的方式在科技日益强大的当下,也许并没有难,但是在古时候,劳动人民虽然借助一定的工具,通过一定的方法,但是得到一碗大米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把水稻变成大米,在碾、压、剥的过程中,体会了劳动的艰辛,进一步感知大米的来之不易。
三、意想不“稻”
1
稻草玩法多
等不及啦,一起来做一个我们自己的稻草人吧,孩子们在不一样的制作中找到乐趣,自发地延伸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和操作,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可以做稻草人还可以做皇冠、手环、锤子……
做完手工不要忘记整理剩下的稻草哦!
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稻草屋。
水果网也可以用来做麦穗,没想到吧!
除了可以做手工,我们还可以用稻草玩捉迷藏哦!
找找看我在哪里?
被找到啦!
2
谷粒变变变
用稻谷和其他谷物一起装饰我们的瓶子。
用稻谷粒和其他谷物一起贴画,看,我们贴的多好看!
放进区域里我们一起玩吧!
一“稻”成长
在幼儿的实践操作中,稻谷、大米、稻草都变成一件件美的艺术品。水稻的秸秆、稻杆成为幼儿手中的创作材料,通过折、弯、剪、粘,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形式让稻草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积累了创作经验,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师反思
在幼儿用稻草进行手工创作时,我们应该提供丰富的材料,除了稻草还可以提供扭扭棒、花布、彩绳等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
四、遇“稻”时光
1
大米家族
我有吃过紫米饭
我吃过小米,黄色的。
还有米糊糊也是用大米做的。
我也吃过,甜甜的。
还有西米,像珍珠一样。
孩子们热火朝天的分享着自己吃到的不同的米。
关于米的颜色的不同,其实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米的品种不同,一般分为大米、黑米、糯米、糙米、小米和薏米等。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在制作米的美食的时候,利用不同的天然食物对米进行了染色,导致米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比如乌米、彩色米。
2
超市寻觅
原来光米的颜色也有这么多种呢!说到这里,大米还能制作成什么样的美食呢?我们还进行了一次调查。
找找看超市里有什么食物是大米做的?
带来幼儿园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大米做的食物。
3
我会煮饭
4
制作寿司
除了从超市找包装的美食,还有好多用大米做的美食,比如米糕、年糕、米粉……
孩子们带着对大米美食的探究还动手制作了大米的美食呢,制作寿司,孩子直呼真好吃。
还给园长老师、厨师师傅、保安大叔送上了亲手制作的寿司。
一“稻”成长
通过此次遇“稻”时光的活动,幼儿知道了大米可以做的美食有很多,可以蒸的、炒的、包的……特别美味,在制作寿司的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
教师反思
美味的大米可以制作成不同的美食,我们在探索美食之旅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大米制品。还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会了参与的快乐,体会了食物的美味。
五、“稻”亦有道
1
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
通过绘本《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孩子们知道了谁是袁隆平爷爷,在绘本故事中知道了袁隆平爷爷为人们吃饭这件大事上等奋斗了一生,袁爷爷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袁爷爷的为梦想而奋斗的一生值得我们记住他。
2
光盘行动
设计“光盘行动倡议书”
分发节约粮食倡议书,让更多的人一起珍惜粮食,一起加入光盘行动。
幼儿园光盘行动我最行!吃光午饭记得贴上贴纸哦。
在家也要当光盘小达人。
一“稻”成长
自从开展了光盘行动以来,中二班的孩子除了在学校光盘,还一直在班级群里打卡自己光盘的照片,慢慢养成了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的好习惯。
教师反思
通过一个学期的光盘行动的实践以及持续记录,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光盘和节约食物的意识,也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对于光盘的努力,我们对于集贴纸到15个的孩子还给予了奖励。
帮“稻”忙
我们探秘稻谷之旅依然余音袅袅。在这探究之旅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课程所蕴含的多重价值,“植根于孩子生活,真正来源于孩子,让孩子做主角,自主推进课程”,这才是顺应孩子发展,有故事的课程。一粒稻谷,一根稻草,让老师和孩子们变为一同探究的学习者,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孩子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体验。结合着当下季节,家园携手,带领孩子们走过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让我们带着收获前行,继续与孩子们一起演绎课程。生活是美的,学习是快乐的,体验是多样的,感受是丰满的,陪伴成长。
END
来源| 苍南县藻溪镇第一幼儿园
来源| 泰顺县机关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