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主题缘起
“甜蜜蜜”这一主题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甜甜的蛋糕、甜甜的水果、甜甜的糖果……糖是每个孩子的最爱,糖的世界蕴含着各种契机,非常有吸引力。小朋友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甜蜜蜜的食物。我们充分利用对孩子最有诱惑力的糖作为学习载体素材,孩子们利用多感官、多体验、多实践等方式开启甜蜜之旅。
我们小一班小朋友即将带领大家一起开启一段“甜甜的”奇妙旅程,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主动探索,感受科学的魅力吧!
甜甜的调查表
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生活中寻找甜蜜,并做记录。 孩子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甜甜的东西,有水果、零食、营养品等等。
甜甜的水果
孩子们将自己找到的甜蜜蜜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大多数的小朋友收集了甜甜的水果,孩子们说水果是健康的甜蜜。
甜甜的许多
孩子们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甜甜的食物,开启一场甜蜜分享会。通过看、摸、闻、尝,多感官探究水果的不同特征……在品尝中,学会美好的东西与同伴分享。
孩子们把甜甜的糖果与其他的幼儿、老师一同分享,将这份甜甜的幸福分享给每个人。原来,分享也会让自己的心里更加甜蜜。
锵锵锵锵~在甜蜜分享会上,糖果是幼儿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不管是它的颜色、形状、口味还是包装,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小朋友在吃糖果时,发现硬的糖咬不动,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过了一会儿小朋友嘴里的糖变小了,又过了一会儿嘴里的糖不见了。
为什么糖果放进嘴巴里会不见了呢?
吃了糖果,舌头怎么变颜色了?
软糖咬得动,棒棒糖却咬不动?
关于糖果的问题还在继续……对糖果孩子们既熟悉又有许多疑问,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谈论起来……
小小的糖果背后蕴含的是大大的教育契机,一场关于糖果的探索之旅就此展开。
咦?糖越来越小了!
我发现糖在嘴里被我的口水融化啦!
口水变成了甜甜的。
我特别喜欢吃糖。
糖很硬,不容易被咬碎的。
硬糖在我的嘴巴里消失了。
那软软的糖呢?
带着问题,根据孩子们的讨论,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甜甜的糖水》,孩子们一起探究把白砂糖放在清水中,经过搅拌以后白砂糖糖不见了,清水变成了一杯甜甜的糖水。
我们要做好如下准备:
一些热水、白砂糖、玻璃瓶,当然也要有耐心等待的时间,进行仔细观察噢!
按照这样的步骤噢:
①准备好材料。
②倒入白糖。
③用勺子进行搅拌,
加速溶解。
④等白砂糖完全
溶解以后,
观察糖水、
品尝味道。
原来白砂糖消失了是因为它溶解在水里了。
NONO拿出了一块小朋友带来的巧克力:“老师,我想试试把巧克力放到水里,能不能变成巧克力呢?
黄老师:你可以自己试试呀!
过了一会,NONO沮丧得拿着杯子过来:老师,巧克力怎么不能像白砂糖一样容易溶解呢!
借着这个教育契机,我们开展了新的尝试:
①将巧克力放入玻璃瓶中
②分别往瓶中倒入冷水和温水
③用勺子进行搅拌
④比较冷水和温水中巧克力的变化
经过对比两个玻璃瓶中巧克力的变化:原来,巧克力在温水或者热水中溶化得更快呀!
这些奇妙的现象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带着问题,老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进行甜蜜探究之旅!
我们几天前做好的一杯甜甜的糖水,放在温暖的教室里,今天早上过来我们闻到了一股酸酸的味道!
甜甜的糖水怎么变酸了呢?
原来糖水在温度较高时容易被氧化成酸类,
就会发酸。
来看看酸性物质是怎么腐蚀牙齿的呢?
大家快来看看,鸡蛋表面有好多好多泡泡。
二十四小时之后,鸡蛋变大了,而且变得软软的,不再坚固了!
“甜食虽好,可不能贪吃哦”。因为吃多容易蛀牙。那么,甜蜜之后要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呢?一起来看看我们小一班的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吧!
1
2
我们还与幼儿分享了《如何保护牙齿》,更加直观地面对多吃甜食的坏处,引导小朋友正确刷牙。
我们的环境
我们的思考
首先,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我们以甜甜的东西为主要线索。在这个班本课程中,我们从搜集甜蜜入手,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带着孩子到生活中寻找甜蜜,大部分孩子收集了甜甜的水果,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始了甜甜的探秘,再通过白砂糖不见了,探索糖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而分享甜蜜、寻找甜蜜的行为来感受甜蜜不只是存在于味觉,是会存在每个瞬间。
其次,活动基于办园理念“阅润童心、悦享成长”,在此次课程中,我们还通过《神奇糖果店》《一人一半刚刚好》等绘本帮助幼儿感受糖果的神奇之处,感受分享的快乐。增加阅读的兴趣。
最后,课程开展注重活动性和体验性。真正体现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感受探索之美。
来源|泰顺县机关幼儿园
来源| 泰顺县机关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