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课程故事
昆虫旅馆
温十一幼
项目背景
春日时分,我们双乐园区的草坪、蔬果园热闹一片,蜜蜂采花、蚂蚁搬家、蝴蝶破蛹,无不吸引孩童的目光。
孩子们经常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
它们是在蚂蚁搬家吗?
它们的家在哪里?
小蜜蜂采完蜜,它该到哪儿休息呢?
我们给昆虫们造家吧!
为了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小伙伴参与其中,孩子们在户外开启了一场“未来生态营造大师”招募会,现场热火朝天,乐此不疲。于是孩子们踏上“昆虫旅馆”探索之旅!
以下视频来源于
温州市第十一幼儿园
教师思考:孩子们对此感兴趣,同时这次招募会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也为对昆虫感兴趣的孩子打通了无边界的探索空间,教师应支持孩子的探究。
问题大收集
孩子们首先进行了投票活动,最后昆虫旅馆得票率最高,自然也成了孩子们探索的对象。为进一步聚焦昆虫屋项目的探究,推进项目的开展。孩子们运用KWL表进行调查。
通过K表:什么是昆虫旅馆?孩子们经过调查后讨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昆虫旅馆的客人可不是我们,而是一只只奇形怪状的小昆虫!
那又是什么样子的旅馆?
旅馆里装饰的材料要根据昆虫喜欢的生活方式来投放!
蜜蜂喜欢呆在有孔的地方。
蜜蜂喜欢呆在潮湿的地方,树叶就是它的家。
教师思考:分析W表,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以下问题是想进一步了解的:都有哪些昆虫,它们是长什么样的?他们喜欢生活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打造昆虫旅馆呢?同时梳理调查结果之后,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和想知道的问题,我们预设了项目的流程图:
昆虫探秘
户外探秘进行记录
在打造打造昆虫旅馆之初,孩子们提出:昆虫喜欢住什么地方呢?因此,孩子们带上k表利用周末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观察探索自然,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掀开石头、拨开枯木去寻找答案。
开议事会,梳理方法
第二周回来,孩子们进行“议事会”,他们根据表格记录展开系列问题讨论,以做中研,研中学的方式进行思维摩擦与碰撞,初步整理出一些昆虫的生活习性,并提出进一步需探讨分析的问题:该用什么材料搭建昆虫旅馆?
小组代表梳理记录了昆虫旅馆的填充物,比如蜜蜂喜欢在穿孔的原木,蚜虫喜欢生活在稻草和木头,同时孩子们还整理出一些搭建昆虫旅馆的方法。
教师思考:通过实地探秘,孩子们和昆虫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获取了第一手的资料,在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从同伴处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更是通过自己的表达,为之后的设计环节提供理论基础。
旅馆搭建
在认识昆虫和了解昆虫习性之后,孩子们开始设计昆虫旅馆的样子。
在野外寻找天然的材料,如木板、树叶、松果、植树枝等,化身小小建筑师,发挥创意,一起动手建造昆虫旅馆。
教师思考:在整个过程中,很多孩子能够主动去找安置所需材料,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安置的任务,主动思考,尝试用各种办法让旅馆安置的更牢固,有的用铁丝固定,有的用绳子紧紧的系在树上,有的将不平的地面有铲子铺平。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观察记录
安置“旅馆”
一锤一钉一装饰,各色“昆虫旅馆”定制完成,随之而来的是选址和安置问题。幼儿们化身“考察员”,经过幼儿园实地“走访调研”,筛选出A地、B地、C地并展开投票,最终确定保安室旁果园为最佳地点。在安置过程中,孩子们搬,抬、挂,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记录“住客”
为了掌握“昆虫旅馆”的最新“动态”,孩子们每天都会主动去观察,去查看“昆虫旅馆”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为了进行有目的、科学有效地观察,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设计了一份观察记录表,这份记录表可以记录“昆虫旅馆”中小昆虫们的数量变化、种类变化及“昆虫旅馆”在“营业”时出现的问题。
以下视频来源于
温州市第十一幼儿园
教师思考:安置旅馆的自评、互评,也让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更有想法。这也是嵌入式小评价对项目的积极影响。每周, “观察员”会对本周观察记录进行反馈,让孩子们多角度、多方位掌握“昆虫旅馆”的情况,使孩子们始终对“昆虫旅馆”保持浓厚的兴趣。
项目路演
随着活动的持续推进,幼儿经验不断累积,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现场情景演绎也将成为“自然美育”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孩子们商定要进行一场盛大的“昆虫舞会”,从方案设计、场地策划、舞台布置到节目选定等,孩子们人人都是“意见领袖”,人人扮演“总导演”,他们积极提出问题并逐渐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虫虫舞会需要以什么方式进行?活动现场需要哪些材料来布置?客人有要求该怎么办?
教师思考:原本普普通通草坪,在孩子们的计划、装扮、创设后变成了自由自主、好玩有趣野趣空间站。同时,让幼儿进一步地感受昆虫的生活形态,并将之前习得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加深记忆。“昆虫舞会”将整个主题推向高潮,在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团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培养了良好的社会性。事实证明,不是只有高大上的生态园,才是孩子们的野趣游戏空间,哪里有孩子哪哪都是野趣空间站。
收获
在“打造昆虫旅馆”中,教师和家长共同见证孩子的点滴成长。
幼儿方面
分享表达是项目活动的重要环节,幼儿对活动进行回顾,对内容进行梳理。在这个阶段,幼儿从参与者转变为讲述者、指导者,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活动的关键环节,亲身经历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活动的内容和进程。
家长方面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家长来自各个班级,应该说家长工作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家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每天滔滔不绝的回家表达自己对昆虫屋的想法,家长发现了活动的价值,这是她们在课程结束时发自内心表达,让我们觉得非常欣慰。
教师方面
在制作“昆虫旅馆”的过程中,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在真正开始实施时还是遇到许多困难`···看到孩子们那么的投入,家长无条件的支持。我们发现了只要用心做好一件事,总会影响一些人,总会有意外的收获与惊喜,现在“昆虫旅馆”是孩子们每天的牵挂,生态平衡也有了我们的小小功劳。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昆虫“小达人”,我们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慢慢的,我们老师的课程观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教儿童转变为依托资源来发展儿童。课程取材于孩子的真实问题情境,追求孩子解决问题的想法,追求儿童思维的灵活性,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END
来源| 温州市第十一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