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现
营养美味竹筒饭
海报
课程名称:营养美味竹筒饭
课程简介:
你品尝过民族特色美食——竹筒饭吗?用竹筒做的饭是什么味道呢?制作竹筒饭对竹筒有什么要求呢?在大一班的天顶湖农庄里一场关于营养美味竹筒饭制作的热浪正在掀起,孩子们用糯米、玉米粒、胡萝卜、肉沫、豆腐干、蘑菇、青豆装在不同形状的竹筒中,以蒸煮的形式对其进行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到底发生怎样的趣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实践方案
目标:
1.知道竹筒饭是绿色民族特色美食的原因,并能依据膳食宝塔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营养搭配竹筒饭的配料。
2.体验合作制作民族特色美食竹筒饭的乐趣与分享美食的快乐。
3.在改造竹筒和选择合适的蒸煮器具中,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
实施:
一、小调查,大审议——遇见竹子知竹筒饭
在餐后散步过程中,种植园的竹子引发了部分孩子的思考,为什么这里的竹子这么细小,不像家里的竹子那么大,可以用来做竹筒饭吃。那孩子们吃过竹筒饭吗?
(一)问卷调查识竹筒饭
在调查表中表明,部分孩子吃过腊肉味和红枣味的竹筒饭,但竹筒饭里的配料并不营养,存在腌制类食物,同时,配菜品种单一。
1.你吃过竹筒饭吗?
2.制作竹筒饭需要什么材料?
3.如果需要制作竹筒饭需要什么材料?
(二)主题审议探竹筒饭
针对幼儿无意间的话题和调查显示的结果,本班教师对竹筒饭的价值点进行了分析:竹筒饭是一种民族特色美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历来被称为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结合省编教材《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下的主题“大中国”里的《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园的“幸福地过着小日子”园本课程,且我园有大锅灶的资源,我们决定将其作为主题活动进行开展。
二、初体验,遇难题——新手小白制竹筒饭
(一)视频知竹筒饭食材
以视频观看的形式了解关于竹筒饭的传统文化和制作过程后,孩子们知道了竹筒饭是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而且味道十分美味。制作竹筒饭需要竹筒、糯米、其他配菜等。
(二)设计自己的竹筒饭
孩子们依据自己喜欢的口味设计了自己的竹筒饭。有的孩子喜欢吃甜的,有的孩子喜欢吃咸的。
我想吃什么口味的竹筒饭呢?
甜味:
黄豆、绿豆、红豆、糯米
红枣、糯米、竹筒
玉米、糯米
咸味:
腊肉、大米、玉米红枣、糯米、竹筒
玉米、竹筒、胡萝卜、糯米
萝卜、玉米、糯米
(三)准备竹筒饭所需材
因园内的竹子孩子们认为太细了,不适宜,所以邀请了爸爸妈妈帮助自己寻来所需的竹子,自己去农贸市场挑选新鲜食材。
砍竹子做竹筒
农贸市场采购食材
(四)小厨初次制竹筒饭
小厨上线,开始制作。1.清洗所需的厨房工具;2.洗竹筒、洗食材、洗米、泡米、切好配菜、配料搅拌;3.将配料装入竹筒;4.放入锅中加水煮竹筒饭;5.利用报纸和木柴生火,静待竹筒饭出锅。
清洗所需的厨房工具
清洗灶台
/////////
洗锅放水
洗竹筒、洗食材、洗米、泡米、切好配菜、配料搅拌
\ | /
洗竹筒
洗食材
\ | /
洗米
\ | /
泡米
\ | /
竹筒饭材料搅拌
将配料装入竹筒
放入锅中加水煮竹筒饭
利用报纸和木柴生火,静待竹筒饭出锅
\ | /
W
折报纸
\ | /
W
点火
\ | /
W
放木柴
\ | /
W
扇风加大火力
结果(未熟)
(五)初遇失败找经验
三个小时过去了,在放学的时候,竹筒饭依然没有熟,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回想。并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专业人士得出了可能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糯米泡的时间过短;二是竹筒太长无洞;三是竹筒无盖子。
解决办法:
解决1:延长糯米浸泡时间
解决2:打洞并截短竹筒
解决3:需要盖子
三、再尝试,遇瓶颈——改良竹筒再上线
(一)竹筒钻洞与加盖
在发现问题后,孩子们将竹筒带回家,进行了二次整改。有的在竹筒边上进行了钻洞,有的在竹筒底部进行了钻洞。并且个别孩子的竹筒有了“盖子”,有的是用纱布,有的是用竹筒盖,还有的是用粽叶。
(二)加盖竹筒VS无盖竹筒
开始制作竹筒饭,有了第一次经验,第二次顺利多了,洗灶台、准备食材、烧火一气呵成。可是我们洞洞也打了,时间也煮了三个半小时,可是大部分的还是没熟。同样是钻洞的竹筒,对比了有盖子和没盖子的,有盖子的感觉稍软点。
(三)查找问题并解决
孩子们陷入了瓶颈期,自己明明已经改良了竹筒,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呢?在孩子们充满疑惑中,我们重新对制作过程中的照片反复观看进行了反思,并请教了厨房阿姨。最终,孩子们觉得可能是以下问题:一是锅盖没有盖严实;二是竹筒没有盖子;三是煮的方式不行。解决的办法:一需要一个大点的锅;二需要将竹筒盖好;三用蒸的方法试试。
问题的反思:
锅盖盖不起来
需要高一点的锅
竹筒带盖子,锅里加蒸笼
四、解难题,巧搭配——完善竹筒与配料
(一)完善器具巧上线
1.在知道问题后,我们改用了煮的容器,用了一个更高的木桶来煮,并在煮的过程中要求锅盖皆为密封。
2.对竹筒进行了密封,有的加上了木塞,有的加上了密封的盖子。
3.为了验证部分孩子觉得是因为不能用煮的方式,而是要用蒸的,我们将做好的竹筒饭分成了两批,一批来煮,一批来蒸。
(二)膳食搭配更营养
结合膳食宝塔,孩子们对配料进行了更具营养的搭配,根据宝塔中不同层的食物分类选择了不同的食材:糯米、玉米、蘑菇、胡萝卜、肉沫、青豆、豆腐干等。并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的少糖原则,我们选择了咸味的竹筒饭。
(三)准备齐全制竹筒饭
孩子们配置营养食材,将配菜装入竹筒后,将竹筒饭放入了木桶和蒸盘中。木桶中的竹筒饭放在灶台上煮,蒸笼中的竹筒饭送入了厨房蒸。经过三个小时的蒸煮,终于成功啦!无论是蒸还是煮,只要器具和竹筒改造正确,都能成功制作竹筒饭。
五、终成功,享美食——营养美味齐分享
孩子们的欢笑声充斥着整个幼儿园,原来是竹筒饭终于成功了,大一班的孩子们正在邀请幼儿园的老师们、小朋友们、保安叔叔和厨房阿姨们品尝他们亲手做的竹筒饭呢!分享的喜悦溢于言表,欢声笑语铺满整个幼儿园。
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四大要素之一,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反馈课程中的不足与问题。此课程主要从幼儿、教师和家长三个角度,分为幼儿绘画式评价教师观察式评价和亲子问卷式评价。
1.幼儿绘画式评价
孩子们在每一次做完竹筒饭后会对本次活动回想,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竹筒饭食材搭配的问题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如竹筒饭为什么会蒸不熟,竹筒饭内的食物搭配是否有营养进行一个自我评价。
2. 教师观察式评价
《指南》提出:观察幼儿的目的是要了解幼儿当前学习与发展的状况,评估他们的需要,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在每次活动中,教师运用区域观察表和幼师口袋“云慧玩”平台,客观地记录幼儿活动中的片段或者完整过程,从营养素养、学习品质等不同的观察维度进行观察评价,或针对专注度、持久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评价,从而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
3.亲子问卷式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检验孩子在制作营养竹筒饭活动中所学到的健康与营养知识,以及在五大领域的发展情况。家园共育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幼儿发展情况,也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
实践反思:
一、幼儿的年龄特点
该活动设计到烧柴生活,具有一定的技巧性,且操作性较强,所以适宜中大班幼儿设计制作,若是小班幼儿制作,适宜亲子活动为主。
二、联合社区资源、家长资源
在《指南》中提出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与家长资源,在制作竹筒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当地竹资源与家长的力量,在解决竹筒适宜性的过程中,积极与家长互动,让家长参与课后的建设,不仅促进了亲子间的情感,还可以提高了幼儿对当绿色民族特色美食的认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怀。
三、结合当地应季食材
在制作竹筒饭的食材配料上,尽量使用当地应 季食材。例如到了冬季可
以将其中的食材换成白萝卜、卷心菜等。
四、根据幼儿的喜好搭配
平时在家里制作时,可以根据幼儿自己的口味并结合膳食宝塔和遵循“食物
多样”的原则为幼儿蒸煮竹筒饭。
实践成果:
一、营养膳食水平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孩子们知道了竹筒饭的制作流程,知道了竹筒饭之所以是绿色民族美食是因为它的烹饪方式是蒸煮的。并遵循食物种类多样的原则使得竹筒饭的配菜更加营养。虽然在制作竹筒饭的过程中,失败了多次,但孩子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最终和身边的人分享美食,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通过与家人一起自制竹筒,对自己的家乡的竹林、美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萌发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家长营养知识增加,亲子交流互动增多
通过一次一次地制作竹筒饭,家长们发现小朋友在实践中时能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原来在竹筒饭的制作过程中还蕴含了这么多的小知识。竹筒饭里加入糯米必须要先浸水1小时,并且可以在里面加入蔬菜、豆腐干、肉末等,这样会更加营养美味。
三、营养专业素养提升,课程梳理能力提升
在跟孩子一起探索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营养健康素养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原来蒸出来的竹筒饭比烤出来的更健康,并且竹筒饭的制作对竹筒的改造是有要求的,同时也知道了如何能高效地制作竹筒饭。另一方面,教师将开展的活动梳理成课程,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提炼能力有所提升。
来源:文成县二源镇中心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