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一个游戏,一个话题,
甚至一块木板、一个图形
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课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当我们轻轻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展
春雨无声润物,
春风又绿神州,
鸟语花香,桃红柳绿,
万物竞自由,
到处透着勃勃生机。
幼儿园的自然角也跟着春天的脚步,出现了孩子们常见喜欢的小动物:黑脑袋的蝌蚪、彩色翅膀的蝴蝶、快活自由的小鱼和乌龟,它们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快乐。他们有的一个人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有的三五成群地一起交流,还有的在观察记录本上用图示、标记进行绘画记录。
教师思考】
1.如何可以支持孩子们更细致地观察呢?
2.如何让孩子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动物有一个持续观察的过程呢?
3.如何通过观察来提升孩子对动物本身特性的了解呢?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益智区投放了标本:蝴蝶标本4个、蛙发育顺序标本1个、桑蚕生活史标本1个、放大镜2个。
观察地点:益智区
观察时间:4月10日上午9:40
观察对象:诺诺和浩浩
诺诺拿起标本盘里的蚕桑生活史标本,邀请浩浩和他一起观察。他左手扶着标本,右手拿着放大镜??说:“你快看,里面最小的黑黑的小点是什么呀!”
浩浩回答:“应该是蚕宝宝小时候吧!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小点。”
诺诺又问:“蚕长大了为什么变成蝴蝶啦!为什么它的翅膀不是彩色的呢?”
浩浩说:“这个不是蝴蝶,蝴蝶没有这么小。”
诺诺接着说:“它睡在一个白颜色,椭圆形的房子里,有点像太空舱真好玩!”
浩浩笑着回答:“这是它吐的丝,蚕长大了就会吐丝造房子了,我妈妈告诉我的。”
诺诺说:“要是我也能养蚕宝宝就好了。”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探索需求,我在标本的旁边同时也投放了蚕宝宝活体。
材料投放:不同阶段的蚕宝宝:蚕卵、蚁蚕、1龄蚕、2龄蚕。
辅助工具:放大镜2个、温度计1个、羽毛1根、小夹子1个、桑叶若干、基本养蚕介绍书1本。
观察地点:益智区
观察时间:4月11日上午9:25—10:05
观察对象:诺诺和玥玥
上午9:25,诺诺和玥玥相约一同来观察蚕宝宝,她们搬来操作盘拿起放大镜对着1号盒子里的蚁蚕细致研究。
诺诺说:“这里全部都是蚕卵,蚕宝宝还没有出来吧!”
玥玥答:“它们有的黑一点,有的白一点,可能是蚕宝宝颜色不一样吧!我猜它们马上就要出来了。”诺诺追问:“它们会自己出来。”
玥玥用手指了指饲养手册说:“你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有没有教我们办法呀!”
诺诺打开手册认真查阅,而一旁的玥玥却拿来一张白纸进行绘画,圆圆的盒子里有许多小黑点。9:40时诺诺大喊说:“我知道了,需要温度计,温度达到20度以上蚕宝宝就会自己出来了,你快看看温度计上现在几度。”玥玥看看了温度计说:“好像是15度。”诺诺点了点说:“那就等等吧!等温度高了我们再来观察。”
9:50诺诺还在研究手册,她对玥玥说:“你看,蚕宝宝还能变成彩色的,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绿的针漂亮。”玥玥凑头看了看。
10:05她们整理盘子,准备送回。我说:“能给1龄蚕换桑叶吗?”她们几乎同时摇头,诺诺说:“我不敢,有点害怕,我只想观察。”玥玥也笑了笑。
边观察、边研究、边记录蚁蚕的秘密
发现彩色蚕宝宝
【教师反思】
孩子们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蚕卵颜色的区别并会主动借用饲养手册,了解蚕出卵的基本条件。她们知道发现问题后,如何商量的去寻找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同时也让我明白:不同的孩子探索事物的方法也不相同,要尊重她们的需求,允许她们的独特个性。
材料调整:
1.添加了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喂养饲养。
2.记录本1本
观察时间:4月12日上午9:35—10:15
观察对象:小禹
上午9:35小禹搬来蚕宝宝饲养盆,观察1龄蚕2分钟。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来给它换桑叶吧!盒子里有点脏,我来清理一下。”然后她大步走到艺术区拿来一个塑料材料盒子,9:38她拿起小夹子开始把小盒子里的1龄蚕往塑料盒里夹,嘴里还会不间断的进行数数1.2.3.4.5.……。9:45她突然夹起一条蚕宝宝放在我的面前说:“老师你看,蚕宝宝这么小就会吐丝了,它还挂在丝上不肯下来呢?”9:50小禹把所有1龄蚕全部移到了干净的塑料盒中。
细心夹1龄蚕
发现蚕宝宝吐丝
9:52小禹倒掉了小盒子里残余的桑叶和粪便,拿来餐巾纸对小盒子进行里外擦拭。9:55她在小盒子里铺上新鲜的桑叶,又拿来红色的饲料对照手册进行调配。她边做边说:“第一步取出一粒药片,第二步滴水压碎。”就在操作到第二步时,她遇到了困难,喷壶里的水怎么也不出来。
她单手压、双手压、左右手上下交替压、把瓶身平放压,一共尝试了5种方法都失败。最后她只能打开喷壶的瓶口直接往下倒,这时她还不忘对我说:“这喷壶也太难压了,手都压疼了。”
倒入水后,她本想用手按压药丸,可又缩了回来。拿来夹子一点一点的夹碎用了3分钟才完成。
10:00左右她涂好桑叶,又把1龄蚕宝宝一个一个夹回原来的小盒子里。她拿来记录本用图示、颜色、标记进行记录并请我用文字进行图片解释。10:15她全部完成了1龄蚕更换桑叶的工作,整个过程40分钟。
【教师反思】
整个过程小禹是自主、自信的,她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自己的事情尽量独立完成,就算时间很长或遇到材料使用的困难也不愿意依赖别人,独立思考、独立摸索、独立解决。在更换桑叶的过程中她还发现了蚕在小时候就能吐出丝的现象并把自己的发现大胆连贯的进行表述。最后她还愿意用图画和符号的方式保留和积累探索的过程与发展。
【教师思考】
1.长时间内反复用夹子夹蚕,蚕会受伤吗?
2.夹蚕时应该夹住蚕的哪个部位呢?
3.怎样就能缩短换桑叶的时间呢?
4.如何让幼儿知道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有效的事情呢?
于是我利用圆圈时间和幼儿一起讨论了以上问题:
远远说:“夹蚕的时候要轻一点,不能太用劲,不然蚕会死的。”
小懿说:“我们要夹住它的身体,不能夹住头。”
凯凯说:“换桑叶的时候要快一些,要想一个好办法直接把蚕弄出来。”
安安说:“直接用一个盒子装上桑叶把蚕倒进去,等蚕吃新桑叶的时候再把旧的拿掉。”
欣欣说:“我可以用叶子吸引它。”…………
孩子们的讨论非常激烈,但结果都是一样。那就是:夹住蚕身体,动作要轻一点,换桑叶的时候要快一些,要动脑筋减少重复事情。
材料调整:
1.喷壶换成滴水壶、添加棉签1包。
2.在显眼处有意识投放了1个与蚕盒同等大小的空盒子。
观察时间:4月16日上午9:40—9:55
观察对象:语夏
区域活动音乐刚响,语夏直奔益智区搬来蚕宝宝。她一眼就发现了空盒子,直接打开盒子后铺上新鲜的桑叶。接着她取来2龄蚕和羽毛,她想用羽毛把蚕拿出放入空盒子,可是她尝试了好几次也没有能粘住蚕宝宝。这时她拉了拉一旁的小马老师问:“老师,为什么用羽毛不能拿出2龄蚕宝宝呢?”马老师对她说:“羽毛只能粘住蚁蚕和体积较小的蚕,你看2龄蚕身体这么大,体重又大,羽毛肯定支撑不了它的重量呀!”
语夏听了老师的话,拿来了小夹子进行辅助。她右手拿夹子轻轻的夹住蚕宝宝身体,左手用羽毛把黏在夹子上的蚕刷进铺有桑叶的盒子中。有了两种工具的合作,移动蚕宝宝速度可快了。
从铺桑叶到转移蚕,再到调配有颜色的饲料总共用了15分钟。
一旁的好朋友也被吸引过来了,大家你一言我语。
【教师反思】
有了前期的讨论和材料的两次调整,语夏在更换桑叶的过程中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从同伴的40分钟变成了15分钟,足足减少了25分钟时间,时间的剪短也减轻了蚕受伤的几率;从反复两次夹出夹进变成了只需要一次夹出直接完成;从单种工具的使用到两种工具的配合,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幼儿敢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有效的重要性。
观察时间:4月16日下午15:00—15:10
观察对象:涵涵和欣欣
下午游戏时间,欣欣和涵涵来给1龄蚕换桑叶。欣欣说:“我有一个好办法能够很快的给蚕宝宝吃上美味的桑叶。”说完欣欣拿来一片桑叶直接放在蚕宝宝身上。涵涵着急的说:“不对不对,不是这样换的要把蚕夹出来。”欣欣说:“别急我这种是新方法,你快来看。”
说完她让涵涵举起盒子,自己用放大镜上下左右的观察。1分钟后说:“来了,来了,蚕宝宝都爬上来吃叶子了,好多好多。”涵涵也迫不及待地说:“让我也看看。”欣欣一边举着盒子一边说:“我的办法多好呀!用桑叶吸引它们,蚕宝宝闻到美味的桑叶肯定会爬上来的呀!这样我就可以一下拿出好多蚕了,剩下的在用夹子夹,这种方法速度最快。”涵涵点点说:“这个办法好。”
5分钟后欣欣拿起爬有蚕宝宝的桑叶放入空盒中,再用夹子夹出剩余不到8只的小蚕。转移顺利完成,用时仅仅8分钟。
两人合作调配饲料,共同商量记录观察本。
【教师反思】
杜威认为,要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材料和条件,使幼儿生理性的好奇心被引导到有目的,能产生结果,增长知识的探究行为上。从以上几个观察中可以发现,环境的创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需求变化和探究的深入而不断调整材料和环境;幼儿是拥有无限想象和创造的,他们可以通过观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再造经验的出现,他们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让你发现幼儿思维的无限估量。同时,更换桑叶时间的一次次缩短也证明了有效的重要性,让幼儿从小就明白有效的意义及其作用,对其一生发展必不可少。
要引发幼儿对蚕宝宝更多深入的探究,如:蚕宝宝为什么抬头不动呢?蚕宝宝一般多久会蜕皮换肤呢?蚕宝宝吐丝结茧前会有什么表现呢?蚕宝宝一般需要多久才能破茧而出呢?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教师把握机会或创造机会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经验。
策划|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微信编辑|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蔡昊音
供稿|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幼儿园111
大宝:核酸就是看看有没有生病。
妹妹:为了查出来谁生病了。
瑞瑞:发烧咳嗽就要去做核酸了。
殊妍:核酸检测就是有个医生阿姨拿棉签放在你的嘴巴里!
章涵茜:我在华瑞晴庐的大门口做的。
钱霖希:我是在萧山医院做的核酸。
诗瑶:我是在我区里停电瓶车的小亭子里(测的),是我爸爸休息的时候带我去的。爸爸说我很勇敢。
小刘:我是在我们小区的西门那里做的。要排队,但是人不多,我也就等了不到一分钟,几十秒。
小鱼儿:我是在蓝天宾馆做的。
北北:我昨天做了,就像是挠痒痒一样。
可乐:我在开发区医院做核酸是不难受的。
大宝:很轻的。
小七:喉咙感觉有点疼。
楚言:在喉咙里转一转的,很痒。
小鱼:我昨天做核酸的时候好难受,但是我坚持下来了。
言书:我回老家的时候,也需要做核酸,我有点害怕,就哭着跑了,是爸爸抱着我做的。
以诺:我以前做过核酸,我没有哭,我觉得自己很勇敢。
在下发入园核酸检测通知后,一位家长给我们发来了一条消息…..
为什么想在幼儿园里做核酸?幼儿园里做核酸有什么不一样?围绕这个话题,第二天的谈话活动,孩子们开展了讨论。
悦宝说
昕雨:幼儿园有很多很多人陪。
兜兜:因为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啊哈:因为幼儿园有魔尺,可以变身成为超人保护我们。
彤彤:我不喜欢一个人做核酸,和小朋友一起做我就不害怕了。
小黄豆:家里没有那么多人陪伴,而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在幼儿园做核酸比较不害怕。
老师的话
对于没有做过核酸检测的小班幼儿来说,产生担心、害怕、焦虑、抵触的情绪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同伴间的安慰和陪伴、老师的鼓励,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和消除他们对未知事件的恐惧。
“不打针的”“痒痒的,不疼”“嘴巴要张大”,做过核酸的悦宝们分享自己做核酸的感受,还想了不少解决害怕难题的小妙招!
△抱一抱就不害怕了
△模拟做“酸酸”,提前练习
△制作惊喜礼物给同伴
关琳:我们可以做礼物盲盒,给害怕做核酸的小朋友一个惊喜!
陈逸恒:我们可以送喜欢的贴贴纸给他,作为勇气奖励!
陈浩元:送糖果吧,甜甜的,肯定不会害怕了!
翟嘉卉:可以听悦宝故事。
邀请做过核酸的悦宝上台对“做酸酸”进行你问我答环节,即台下的小朋友可以向台上的小朋友提问“做酸酸”相关的疑惑或注意事项,台上的小朋友进行解答。
今天班级有多少小朋友要做核酸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吧!一、二、三……哎呀,数着数着我都不知道哪些是数过的小朋友了。有哪些计数的好办法呢?
骏宇:可以用东西记一记。
宸宸:可以数一个数,画一个点记下来。
想想:我能记住大家的学号,数一个学号,我就放一片雪花片,这样忘记了,看看雪花片就知道数到哪了。
大宝:数数他们的签到台,就知道他们有几个人啦!
除了数数,还可以怎么统计人数呢?
小刘:可以划一根线,然后做过的小朋友打钩,没做过的打叉。然后小朋友写上自己的名字。
猪肉包:名字我不会写,太难了。
小刘:那可以写学号。
沐阳:我觉得做过的小朋友很棒,可以画一朵花。
老师:那没做过的小朋友呢?
潇潇:那画一个爱心吧。
言言:可以画一朵枯萎的花。
△我们的统计表
3月16日下午,开发区医院的工作人员入园为全体幼儿做核酸检测。检测现场秩序有条不紊。细心的孩子发现医生阿姨头上已经有了汗水,检测了这么多小朋友,她们一定累了吧。
宁宁:医生阿姨,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柔宝:谢谢医生阿姨,您让我们的幼儿园更美好。
海豚:医生阿姨,喝点水再给我们做核酸吧。
△一米线排排好
△张大嘴巴“啊——”
点击下方视频,接受温暖与美好
可爱的悦宝知道“大白”们这些天东奔西走为大家做核酸,一定很辛苦,还写了致谢卡、画了画儿、准备了童谣送给他们。
从“被动”到“主动”,从担忧到大胆,悦宝们在抗疫中的表现是让人欣喜的。通过分享感受、了解做“酸酸”的过程,提前做准备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共同支持了孩子们的诉求,让他们在这场活动中收获“勇气”,成为勇敢的抗疫小战士。
△做完“酸酸”了,一点都不害怕
△送上勇气小贴纸
在做“酸酸”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自己都有一个专属的二维码,发现核酸用的棉签和以往家用和医用的棉签不大一样,还发现丢弃的棉签上小棉花不见了。在做“酸酸”中,孩子们不仅是亲身体验者,也是课程的观察者。跟着他们的好奇心,看看悦宝们的发现吧。
谭雨芯:做核酸的时候医生阿姨会先扫码,然后喊我们的名字。
胡晓熙:做“酸酸”的棉签都是一根一根独立包装的。
钱霖希:棉签长长的。
一依:我看到医生是折断以后放在垃圾桶里面的。
杨欣潼:棉签会放到一个紫色盖子的小瓶子里。
沈禾桤:我看到管子里是红红的液体。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