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Mzk1MjA4Nw==&mid=2247542650&idx=1&sn=1a6bb338ff230e8b6bf8dd4f956b753c
本文节选自南京师范大学黄进教授在“有点好·2023教育生活化论坛”上做的演讲《幼儿园课程与美好生活——基于教育时间的视角》。
01
时间成为了我们的“神”
现代社会生活是按照钟表时间来组织的,无法想象没有钟表的生活。大家有统计过自己一天要看多少次时间吗?我给大家分享 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个人类学家,他到原住民地区去做一个人类学研究,就跟当地的原住民生活在一起。原住民从没见过钟表之类的现代计时工具。
●人类学家与原住民
他一直在访谈原住民,结束时,受访的原住民说“我能不能也问一个问题?”人类学家说:“好啊,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这个原住民就很好奇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那个社会的神到底是什么?”
人类学家觉得莫名其妙,“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神这个现象的。”“可是我明明看到你做任何事情都要请教你这个神!”原住民指着人类学家的手表说道。是啊,我们经常要看一下时间,再决定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在这个原住民眼中,钟表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神。
这个故事道出了一个本质,在现代社会里,时间就是我们的神,它主宰着我们,而不是我们主宰着它。统一的、协调的钟表时间,成了我们的某种信仰。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请教它合适与否。
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做幼小衔接,很爱用“我是时间的小主人”“我的时间我做主”之类的主题,实际上我们是完全没有办法做主的,你说孩子进入一年级,他有什么办法做主啊?制度化学校会给他安排一个时间日程表。
在现代社会,人们把时间当成一种资本,要依赖它来计算人生的价值,用时间来换取更多的知识,用时间来换取更多的金钱。
对于孩子来说,有时间就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时间可以换取更多成长的资源。孩子做作业为什么喜欢拖拖拉拉?因为作业快点做完了以后,家长反正还要布置别的作业,反正时间也不属于他啊,他就及时行乐、边走边玩,至少玩到了是吧?
时间是一种稀缺的、会逝去的资源,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会提前教,让孩子发展得更快、掌握得更早,就能学到更多。于是大家都很忙很急,害怕来不及赶不上落后了,于是到了中学以后,学生就开始流行“摆烂”,反正什么都跟不上,那就什么都不干了。
02
被规划和控制的幼年
在进入小学之前,幼年也在被规划和控制。比如说被兴趣班填满的日程表,现在幼儿园里经常有孩子要提前走,要去上兴趣班。
第二个问题是用“切割”和“摊派”的方式确定教育目标。
幼儿园为了做园本课程,要定课程目标。从一个文件中间找,比如《指南》,接着把文件中间的目标切分到学期、月、周。可是很多东西是不能被短时、平均切分的,比如说孩子一年要长10公分,不可以把它切割到平均的12个月里,每个月去看他长到了没有,这是一种非常荒唐的做法。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也一样,很容易犯这样的目标设计的错误。
我一直在批判一种做法,就是拿着《指南》当标准,《指南》是告诉我们路径和方向,它不是标准。儿童成长的空间和边界多么大啊,表现多么的丰富多彩啊,每一个发展的指标点,都可以用来研究孩子发展的空间和多样性,看到多种可能的表现,如果看成是一种行为标准,那就限制了我们对孩子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是“平均发展”替代“整体发展”,孩子什么都要会,要会讲故事,要会唱歌;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这个方面挺好的,另一方面好像就是不行,我怎么才能让他上个兴趣班提升提升?在小学中学里,每一门课都不能瘸腿,如果偏科了那就很糟糕,因为中高考是计算总分的。那种思维到了幼儿园阶段,就是什么都要会才好。但是整体发展不意味着你什么事情都要会,更多是指身体、认知、情感、心灵的完整性,它不能简单被看做是会各种各样的技能。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也要警惕用技术手段代替直接感知。采用技术手段学习知识,好像比亲历亲为来得容易和迅速。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现在的孩子懂得比原来多多了。我在5、6岁的时候,还沉浸在月亮上的仙女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发生着怎样的故事的幻想之中。可是现在的孩子他都告诉你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它离地球到底有多长的距离,我们都记不住这个数字,可是孩子能说得很清楚。他们还会告诉你侏罗纪是什么年代,恐龙是怎么生活的。甚至我还看到有的幼儿园开始研究新冠病毒问题,看各种视频中病毒如何攻击人的身体,甚至提供一些高科技的仪器,说是能让孩子看清楚结构。
这些不是真正的知识,孩子所了解的故事是基于他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演绎和想象(当然,作为想象的故事,是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但这里的价值更偏重于文学艺术,在此不展开),他并不了解真正是怎么回事,也没有办法在这个年龄以感知的方式去抽象出原理,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在人云亦云,或者把它当成一个和真正的事实无关的故事。没有亲身的感受、体验、操作作为经验,他获得的知识是无感知的。无感知的知识并不能为他们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也不能让他们学习到科学方法和精神。
现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了,可是我们在幼儿园里还是要去亲身体验自然万象的存在,体验万物的原理。速度是慢一些,但质量会好一些。
03
勿珍惜时间,浪费了它罢!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有很多叫“到时候了”,有一些事情是到时候了,要去做了;有一些体验是到时候了,要产生了;还有一些知识是到时候了,我就明白了。
在幼儿园里的时间教育都在告诫孩子要珍惜时间,我在这里引用卢梭在《爱弥尔》里的一句话——“勿珍惜时间,浪费了它罢!”这句话不是教人无所事事,而是说我们不要把那些没有意义的、没有真正地进入孩子心灵的、他不能体验和感知的东西教给他,那样占用了孩子宝贵的生长发育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要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自然生长的时间,要顺应它的自然的节奏。
还要让时间知识为时间体验服务。主流的心理学有一个说法,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那感性就是低级的,理性才是高级的,感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能学到理性知识。我们也许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说卢梭就说过这样的话:“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不在于活的时间长短,活得最有意义的人是那些对人生充满体验的人。”
所以,也许感性和理性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不要把感性看成理性的工具,要去寻求如何让人生和生活充满丰富的意义、丰富的感受。这在当下科学技术在控制着我们的时代更重要。
04
结语
我们要过美好的生活,事实上童心就是美好之源。这也意味着,成为一个儿童研究者,做一个儿童教育者,会更有机会去过一种特别的美好生活。
我们要追随儿童自然的生长,要让他们的时间体验更丰富。孩子们的时间体验不光包含了和钟表的联系,包含了和宇宙万物的关系。花草园里,我们看到,孩子们从看到草木凋零、星辰运转、冷热变化、日用餐食那里来体验时间,来度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多么的广博、丰富啊。
●转自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公众号
课程怎么能只在“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一小时有多少分钟”“一分钟有多长”这样的钟表学习问题上面大做文章呢?
目前实在有太多这样的课程设计,也可以看见我们多么希望孩子们尽快进入这样一套机器时间体系。将时间教育视为时钟知识教育,不仅浪费了孩子的天性资源,也使幼儿教育停留在一种狭窄的视野里;而这样的做法,也并不能为他们将来的学业学习进行更真切、丰富的经验准备。
在当今的时代,一个自然性、身体性越来越多地被塑造和改变的时代,人们需要花钱去享受与自然相处的时代,技术越来越控制生活和头脑的时代,大部分时间都在虚拟数字世界之中的时代,人的幼年期将变得格外有意义。因为这很可能就是人类仅有的一份扎根于生物本能的生活,扎根于大地和身体的生活,它将越来越具有人类本体论的意义。
真实的体验、经验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人生价值,我们的幼年将担负着扎根的责任,不是让孩子更早地去学习和掌握技术,而是说,只有当我们的根扎得越深、越好,我们将来才能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儿童游戏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