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游戏的基本要素
空间和兴趣是我们在课程设计过程当中必须关注的两个要素。
还一个就是有兴趣,他可以持续发展情节和行为,孩子可以自由地去创造,去发展他们的情节。有的幼儿园经常表演活动,为什么表演后来孩子没兴趣了呢,因为老师让别的小朋友看着,不对的话就纠正他们。一个剧目表演到最后孩子们觉得没劲了,里面增加台词增加动作的这是允许的,只有这样孩子的表演才有利于发挥他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刚说了一句和台词不一样的就有人去纠正他就没意思了,要给他空间和想象。
二、经验是核心追求
游戏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要愉悦、要高兴,也是为了获得经验。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要体现要让孩子愉快、积极地投入,更重要的所有活动不要问最后孩子获得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反复地玩,不见得幼儿能获得新的经验。
有的老师曾经举过一些特例,有的孩子特别喜欢下棋,每次选择他都下棋,而且下同样的棋。这些孩子的兴趣要尊重,但也要介入的。因为他们的经验单一了,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为什么他只下棋不干别的呢,你不能让别的活动有点兴趣?让别的活动兴趣高到他连下棋都觉得没意思,难道这不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吗?对这些孩子,要有游戏的方式。
年龄越低越是要通过直接经验来进行,所以游戏化活动用游戏化方式来展开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要求我们关注过程、关注情境,一定要在过程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因此幼儿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不能让孩子端端正正坐在那听老师讲解,这是不合理的,这是小学化倾向。幼儿要在情境当中学习,在行动当中学习,幼儿的学习应该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孩子的玩不是无聊的,他们的玩可以获得新的经验。在玩游戏中不断获取经验,这种玩是投入专注的,可以让他获得新经验。在哪里玩、玩什么、如何玩,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关注的问题。老师要有设计能力,老师要有目的意识,老师还要有计划的能力。不能把学习和玩绝对对立起来,玩和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师过多地介入游戏就难以落实游戏的精神,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权、自由权。
课程和游戏是相互生成的。约翰逊说:“自由游戏或自发游戏期间经常生成课程,幼儿园的游戏几乎与课程是同义词”。游戏与课程几乎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孩子经常在生成新的活动,在获得新的经验,所以对两者不要区分的太清楚。
老师安排空间、时间和材料,以便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游戏当中,从而获得对每一位孩子有益的经历和活动。老师在安排材料的过程、在安排游戏的过程其实就在安排课程,它的目的是在自然性的环境下为全体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游戏既是一种学习的媒介,也是一种适合于发展的实践,是能够适合孩子、让孩子能够获得有益经验的一种实践。
三、游戏质量的评价标准
确定教室里面“儿童经验的连续性”。游戏要促进“儿童经验的连续性”就意味着游戏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不断更换游戏的材料,让孩子在今天获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经验,今天的经验跟明天是不同的,明天的经验跟后天是不同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就是游戏材料要不断变更,这才有可能让经验是相互连续的。
有些幼儿园区域放在这里面一个学期没动过,没增加过材料,这是不合适的。游戏材料的更替的速度要看孩子活动的状况,更替的基本依据就是孩子活动的表现。资源库是材料更替的支持,所以幼儿园要有资源库。
四、课程游戏化的意图
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实施活动。课程实施的途径有很多,所谓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而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可以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确保是指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能自选游戏,自由游戏时间应得到保证。
2014年是《儿童权利公约》颁布25周年,世界各地开展了很多纪念活动,其中有很多研究报告讲到确保儿童的游戏权。儿童游戏权首先表现在对儿童自由游戏机会的保证。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把游戏理念及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去。这其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
课程游戏化即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幼儿,更生动、丰富、有趣。游戏为何要适合幼儿?因为幼儿的内心是游戏的,幼儿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幼儿的内心更贴近游戏。我们应让幼儿园的课程更加适合幼儿,让幼儿园游戏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更加有效,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课程游戏化一定要更加有利于幼儿成长。课程既然应该是适合幼儿的,即意味着不是小学化的、成人化的。幼儿园课程应更加生动,不可死板;更加丰富,不可机械 。活动室中的环境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更加生动有趣。幼儿园课程应能够吸引孩子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使活动更加有效,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所谓游戏精神应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 愉悦的。不是个别环节要有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 满这种游戏精神,将这种游戏精神,融入到一日生活中去。
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儿童应有自由游戏时间,这种游戏时间不能被“教学 ”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 。
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所以有个词叫“教学活动游戏化”。一节课中某一环节就是游戏,或整节课本身就设计成游戏。集体活动不只是获得经验和能力的,也是充满愉悦感受的。因此,游戏的基本活动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我们需特别关注幼儿园课程是否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
?幼儿园课程有没有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没有给幼儿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
?有没有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
?有没有让幼儿动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有没有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经验?
七、课程游戏化的误解
误解一:增加教师指导下的游戏
把游戏当做教学一样,来周密地设计,老师来指导,把游戏变相变成游戏的课。我们要让游戏的活动因素不是像教学一样地去设计、去控制游戏、去强化各类游戏的目的、强化教师的指导。不是的。游戏本来是自由、自主的,教师不要过多的去介入,不要清清楚楚地去确定每一个游戏的目标。游戏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目标,幼儿可以不断获得新的经验,游戏是开放的,游戏所获得的经验都是开放的。
误解二:提出要增加游戏课
这千万不能干,课够多的了,不能再增加。在所有的活动中增加游戏环节,不能一概化,有些活动是可以的。所有活动太累了,当然我们可以让所有活动变得有趣。
误解三:进行游戏设计组织的比赛
这个不要干。游戏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班和班之间都是不一样,它是根据幼儿园班级的情境来的,是比赛没办法比的。如果比赛了,就意味着比教师的主导性 谁强,这个要避免的。
误解四:细化并检查游戏计划
游戏计划要有但是不要过多细化,游戏应该是开放的。你只要把材料放进去,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操作。如果说游戏活动和我们平时的活动有什么不一样,游戏在于孩子对材料自由地操作、获得多样性的经验, 有些经验你想都想不到,所以它是开放性的活动。游戏化的思路和途径总结归纳,就是领会游戏精神的内涵。另外一个要在落实《指南》的总的背景下思考课程游戏化。因此推进游戏化项目要与《指南》的学习有机结合。
八、课程游戏化的思路和途径
生活、游戏、活动及经验他们是相互关联的。首先要更多关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要聚焦到幼儿多感官、多样化生动活泼的活动上来。第二要关注幼儿园现实的条件和资源,让幼儿投入到有趣、有效的活动当中去,充实幼儿新的经验。
每一位老师都是有创造性的,在活动的组织上及活动资源上有创新,鼓励探索和发现,不同班级要有不同。如果一个幼儿园所有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有的幼儿园、教研年级组的利用太强大,一做所有班级都一模一样,这不合适。每一个班都应该有创新,然后相互借鉴。
要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思想,把活动过程还给孩子。要真正地以经验论水平,以过程论质量,以适宜性论效果,以生活性论专业。越强的生活性,这位老师就越有专业性;越是让孩子获得经验的人,她的教育水平越高;越是强调过程,他的质量越高,一个是强调适宜的,它的生活越好。
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于教师,焦点在于幼儿,幼儿的行为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思想和作为。一个班上教师的水准怎么样,看幼儿就行了。她让孩子看到什么、是如何干的,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师是什么样的。从实际出发、从蓝本出发、从课程方案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改造出发,走向创新跟发展。
游戏化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幼儿园老师专业的提升对游戏化项目的推进非常重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这个文件大家要学习,这个专业标准文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都是有要求的。
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幼教名家和名师学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