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网页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报道:
一辆公交车上,一个看着大概四五岁的小男孩,对自己的奶奶挥拳相向,两分钟,打了自己奶奶八次,口中嚷着“我昨天学了跆拳道。”旁边的乘客看不下去,说孩子学跆拳道是为了打坏人,而不是为了打对自己呵护备至的奶奶。令人惊讶的是,孩子的奶奶并没有生气,也没有阻止孩子继续拿自己当“陪练”,只是说了孩子几句,对孩子很是宠溺。
现在,很多时候都是老人帮忙带孩子,所谓隔辈亲不是没有道理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自己的晚辈,自然是疼宠有加,说溺爱也不为过。但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溺爱,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最喜欢用“还是孩子”来开脱孩子犯的错,而且屡见不鲜。
有些错误,不是一句“还是孩子”就可以不教育不谈及。家长护着孩子,不让孩子道歉的溺爱行为,让有些本可以避免的不幸,成为了事实。
同样是来自网页的一则报道:
这件事发生在四川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个活泼的七岁男孩,无缘无故地用脚踢了对面的年轻男子,没想到男子突然站了起来,将小男孩重重地摔在地上,又狠狠地踩了小男孩头部几下,事情的过程只有几秒钟,很多乘客都还没反应过来,孩子已经瘫软在了地上。
有句古话,“惯子如杀子”(文出自张占稳《也谈“惯子如杀子”》),其意思是一味娇惯子女,反而会害了他们。纵容溺爱孩子,终有一天需要为他们的行为买单。
疼爱孩子,就要真正教育孩子,而不是溺爱迁就孩子。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真正地教育孩子,做到不溺爱、不迁就。
一、家长需要以身作则
“上梁不正下梁歪”,对于“熊孩子”,家长是脱不了干系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父母自己以身作则,孩子才能有学有样,反之,家长如果蛮横无理,就不要怪孩子不学好了。
二、教会孩子认清界限,了解规则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溺爱,几乎是有求必应。这些孩子到了外面,就认为和家里一样,想怎么做怎么做,在图书馆大声喧哗,打闹嬉戏;在玩耍时抢夺别人的玩具;坐飞机坐汽车的时候随意地踢前面的椅背……孩子这样的行为,在于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没有约束,因此要教会孩子了解界限和规则。
三、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
适当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那么家长就要来点“硬措施”了,比如让孩子到旁边静思一下自己的错误,将他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没收……这样的小小惩罚措施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知道犯错了就会受到惩罚,有时候,效果会比说教好上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