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选自漪然的讲座)
作者介绍
漪然(1977年4月2日-2015年9月27日)
原名戴永安,4岁时因意外致高位截瘫,但8岁开始自学,先后掌握英、日、法等多国语言,从14 岁开始便写作多部原创童话、诗歌、书评,并荣获众多奖项,翻译过“顽皮公主”系列、“嘻哈农场”系列、《月亮的味道》等一众童书作品。
为了把童书带给更多的孩子,她创办了公益阅读网站—— “小书房·世界儿童文学网”,通过网站发起“公益小书房”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在全国21 个城市建立站点,影响数万家庭。
现在,要说的自然是一些和屯、选、摆、读、聊、思、记有关的小技巧了哈!
关于“记”的技巧
技巧之一:营造出记的氛围
记录和思考不同,它必须有一个记录的载体,不是说,我放下书,立刻就可以开始做记录的,而是需要正好,手边有一个可以做记录的东西,才有可能开始进行。而且还要有一张桌子吧?这也是最起码的。有的人喜欢在书上,页眉啊,边角啊,直接写。有的人喜欢用一个记录本,或者是一个小黑板。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至少还得有笔,对吧。当然,现在也有做电子笔记的了,有手机,有软件,也一样可以开始做阅读记录。不过,大多数家长可能还是比较喜欢手工写的感觉吧。
这里说的营造阅读记录的环境,主要还是针对手工写而言的,因为这种方式虽然老土,却是人人皆可为,尤其是,大人小孩可以齐上阵。大人写字,小孩不会,也没关系,画呗,想想看,如果是一本亲子同制造的阅读笔记,有你的文章,有你孩子的涂鸦配图,这是何等有爱的一个纪念品啊。
要营造这样一个记录的坏境,也非常简单,纸张若干,笔记本子若干,记得一定要有一盒彩色笔,当然,还可以准备一些彩色纸,可以撕之,叠之,放在本子上做装饰。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个收纳盒子装着,方便灵活机动地搁在你和孩子读书的任意一个角落。
不过重中之重还是,你需要自己先养成一个随时记录一下的习惯,孩子是有模仿心理的,看到你记录得津津有味,他肯定会想要掺和一下,你正好,恭敬不如从命,让他掺和进来。开始的时候,他可能是来捣乱的,但是,次数多了,他一定会发现做记录的好玩之处。
技巧之二:不要天天记录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一点了,说,不是说阅读如水,要天天浇灌么。但是,这里说的不是读,而是记呀。其实做记录的有感而发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规律就是,你不可能对每一本书都有感触。
你每天都要坚持和孩子读,但是,千万不要也把做记录当做一个任务,那就没趣了。吃饭是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情,喝水是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情,但是,品茶,却并不是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情。阅读记录,也一样是如此。只有兴之所至,记录起来,才是有滋有味的,也才会始终给孩子带来一种——这是在玩而不是在做作业的趣味感和新鲜感。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错,而是一种快乐。只要是快乐,就不会轻易被放弃的,所以,即使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孩子觉得做记录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个好习惯,就一定会被保持到他长大成人。
技巧之三:记录之后还需整理
这个做整理,实际上有点像做编辑。做记录,是一种玩耍,但是玩耍不是没有价值的。
怎么让玩耍产生价值呢?就好像一个艺术家,他可以把创作当做是玩,但是,通过我们的编辑整理,就可以把他的艺术品集中起来,出一本画册。我们每年也应该抽出时间,整理一下 我们的阅读记录,尤其是孩子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涂鸦。
选出最感动你的,集结成册,或者也可以拍照。把他的这些玩耍的成果替他归类放好。每一年只需做这么一次。若干年后,你就会发现,你有了一笔非常巨大的财富。这个整理得有条有理的记录册子,不但可以让你和孩子重温一遍你们过往的一个个小快乐,而且它会激励孩子,让他发现,自己读过的好书原来是那么多,自己曾经有过的感触原来是那么多。于是,他会在今后的阅读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定。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这个本子将成为你们一家人的传家宝,可以传给孩子的孩子的孩子。最后,成为一个家庭阅读宝库。
对于大人来说,孩子的阅读记录,也同样能给自己的心灵带来许多启示。是成年人的阅读记录不能替代的感动。成人的亲子阅读记录,有自己的视角,比如妈妈,记录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其细腻程度,比绘画更甚。孩子在日后看到妈妈对自己的观察和记录,就好像从另外一双眼睛里面,重新发现了自己。对我们的人生来说,这也是非常珍贵的礼物。
关于“思”的技巧
思考,是需要有一个积淀的过程。就好像我今天和大家说的话,其实,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现在的社会,过于急功近利,所以留给人们的思考时间是越来越少。但是在阅读上,必须要留出思考时间。如果不断去填读读读的画卷,却没有思考的空白,那么,结果就是读了也和没读一个样。因为我们消化不了这些书,这些书中的营养也不能为我所用。
思考,是一种隐性的人类活动。在亲子阅读当中,孩子的思考,我们是看不见的。而阅读引导却又是经常谈到要启发孩子的思考云云,我们怎么去启发一个看不见的活动呢?所以,阅读引导中的思,实际上,重点是发现孩子的思考,而不是灌输给孩子什么思考的要点。你发现了他的思考,知道他在想什么了,自然就可以和他碰撞出来思考的火花。
思的技巧之一,首先,还是等。
你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看完书就对孩子问这问那,不要急于让孩子表达,孩子的思考能力,其实和成人不相上下,但是他们的表达能力,却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思考需要空间,时间,所以,我们要懂得给孩子的阅读“留白”。他可以在读的过程中一溜烟跑去做别的,读完了,也可以什么都不管,继续玩。他要是真的对书中的内容有思考了,他自己会主动有表示的。但是这个表示,不一定就在阅读的过程中表现。
如何等这种表现到来呢?这有点像你在等一个心爱的人对你表白,他不一定就在你期待的那一刻,对你说出你想听到的那一句话,但是,只要他是真心爱你的,一定会在某个时间,在不经意中对你表现出这种感情的存在。你只要真心关注着,就总有一天,会听到让你惊喜的那句话。
第二个技巧是钓
一听这个词你就知道了,这个活儿也一样需要耐心。而且比傻等更需要当爸妈的自己有几分技能。钓自然需要鱼饵,能钓出来思考的鱼饵又是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你自己的思考。大人是比孩子善于表达的,当你有了一种思考,你就可以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之前,我们提到过三只小猪和大坏狼的真实故事,看完以后可以玩个大辩论。这也是一种钓。不过是对于更大一些的孩子比较适用。对于比较年幼的孩子,我们其实可以玩一些更轻松的游戏,比如,曾经有个妈妈说,读完石头汤这本书,觉得挺有感触的,但是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这种感受。于是,我给她想了个点子,不要去用嘴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用模拟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煮一锅石头汤。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特别适合年龄小而书本内容原本就很有游戏感。对模仿能力超强的孩子来说,角色扮演是一种最简单的体验人生的方式,而在你和他的互动当中,思想也自然会传递过去的。大了当然就不用这样了呀!不过可以玩得更好玩一点,你假装是大灰狼,“啊呜啊呜,我要来吃你了,你怕不怕?”然后你和她再交换角色,她做大灰狼,“啊呜啊呜,肚子好饿!”交换角色是小小孩特喜欢的一种玩法哟!
最高级的钓,还是能够把书中的一切联系到真实生活的点滴当中,在孩子完全没有觉察的状态下,钓出他心里的那些小秘密来。就好像我之前说的,一位聪明的爸爸,把重要书的句型,用在选裤子上面了,然后孩子自己不经意地说出来自己的结论——对裤子来说,穿着舒服是最重要的。我说的这个聪明的爸爸,其实也是这个群里的潜水员哈!我就不说他是谁了!
其实呢,真是有心人的话,把书本里面的内容用到生活中,也不是很难,有很多书,本身就和生活紧密相关,比如你带孩子逛街的时候,如妈妈买绿豆,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这些书中的情景,也会自然浮现出来的吧。
思的技巧之三是,用
必须给孩子用脑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些问题不需要你刻意制造出来.它们本来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活着,就需要解决各种问题,但是,我们往往习惯于为孩子挡住所有的问题,不给他们机会去自己思考和解决。比如说,有一个始终会困扰我们的人际交往的问题。很多图画书里面也谈到过.如何交朋友,如何对待朋友之间的差异。但是,这毕竟都是纸上谈兵,要让孩子懂得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只能通过现实世界的人与人的交往,才能把这种故事里面虚构的矛盾真实化。
所以说,与其给孩子提出一堆,你觉得什么是友情啊?对朋友撒谎好不好啊?你喜欢什么样的朋友啊?还不如,在真实的世界里面,给他找几个朋友。
邻居也好,亲戚家的孩子也好,甚至是远距离的笔友和网友也好,都可以让孩子真正明白,故事里面说的友情到底是什么意思。并做出他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去交他认为值得交往的人。其实孩子的选择并不像大人所想的,是盲目的,什么人都会交往的。他是很有自己喜好偏向的。小孩子是有个性的居多,随和的少哈。
一本书里面说的各种大道理,对于孩子来说,和你拍一我拍一这样的语言,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拿来消遣的东西,也只有真正到了他需要用的时候,才是会被拿出来思考的东西。所以往往要过一段时间,一本书的情景刚好和他的生活经历重合起来了,你会发现,哇,他对这本书好有见解。
关于“摆”的技巧
如果你想让一本书引起孩子们的注意,让他们主动去翻看,最好还是先不要把书放在孩子轻易可以见到的地方,而是把它藏好,等到你觉得合适阅读的时候再拿出来。比如,在网上邮购的书寄到了,先塞到自己的书柜里吧,到了周末,或是节假日,有大把时间可以进行亲子阅读了,再把要读的书拿出来,这样它才会给孩子以新鲜感,如同一个刚刚买回家的礼物一样,能够引发孩子的好奇和注意。
这也好像凉拌菜的时候,滴上不多的几滴新鲜麻油,就能让你的菜格外香,格外诱人,但是,如果你放的是不太新鲜的油或是地沟油呢,这道菜的味儿自然也就不怎么样了。摆放书籍的技巧,和放油一样,要始终能够给孩子一种新鲜感,才能达到“摆”的最佳效果。除了不轻易展示新书,这里还有一些小窍门,可以让一本老书同样焕发出新书般的魅力:
技巧一,使用迷你小书架。
一些布做的收纳筐,还有硬纸做的收纳盒子,都可以改装成摆放在床头、桌案上的小书架,这种小书架的好处首先是可以灵活移动,其次是可以灵活装饰,比如那种收纳纸盒改造的“小书架”,平时,可以用花纸糊一层,到了圣诞节,忽然给它糊上一层大红色的装饰纸,再贴几个喜气洋洋的不干胶装饰画儿,圣诞树啊,小雪花啊,顿时旧貌换新颜,节日气氛立现,也会马上引发孩子的注意,也就顺带会注意到书架里换上的圣诞主题的图书了哦。
技巧二,亲子动手做书套。
书套是用来防止弄脏图书的,但是如果原来的图书封面不够好看,借着加书套的机会就可以让这些黄脸书变得十分美貌。尤其是,如果是自己用旧挂历纸、旧杂志diy一个书套,让孩子在上面涂鸦的话,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动手欲望,还可以让他借着涂鸦的机会好好看看这本书在说什么。我就有这样的经历:为了给老爸的一本爱书做书套,画书套上的封面图,耐着性子把那个看似很枯燥的大长篇给从头看到了尾,终于搞清楚了里面有哪些人物,并且选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画在了封面上。同样,如果不是那一次做书套的话,我可能永远都记不住“高尔斯华绥”这么绕口的名字,但是当我亲手把这个名字写在书套上之后,再想忘记它也就很难了。
技巧三,让书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如果你家里经常会摆放一些相框、装饰画什么的,那么不妨考虑一下,在摆放这些装饰画的地方,摆放一本书。比如,孩子睡觉的床头,挂一个木制相框,但是相框里面嵌入的是一本书,而不是孩子的大头照。这本书还可以根据季节时令经常更换,让孩子看到就有新奇感。又比如,买一些书籍形状的收纳铁盒(淘宝上就有哦),里面放的是孩子喜欢吃的东西,但是,在某一个书状的盒子里面放的却是几本真正的小书,而不是巧克力糖,从大书盒子里面取出一本本小书来看,就好像取出一块块糖果来品尝,相信也是一种别样的趣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