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棉妈
3月28日凌晨上海开始封城,距离现在已经31天,疫情的数据也在不断攀升,至今新冠感染者已突破52万。
在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儿。
封城的一个月时间里,大润发几名员工打地铺三十多天,坚守在店里为居家隔离的居民们服务,因为一个小小的乌龙,其中一名叫王忠魁的员工的手机号被暴露了,于是很多求助电话打到他的个人手机上来。
“一天接100多个陌生人的求助电话。”王忠魁说,“有不要肉和菜只要一箱方便面的宅男、实习生,必须用香蕉调理便秘的老太太,把红双喜加价到软中华的老烟民,也有为了一条数据线几乎崩溃的年轻女孩儿。”
印象最深的是求助方便面的电话,这类人群,小区发放的菜、肉都没法吃,一个是不会做,另外一个是家里都没有炊具,菜、米、面都是摆设,能救急的只有方便面。
要方便面的不仅有刚毕业的实习生,也有大龄单身宅男。
一名男子在群里呼救:
我已经连续吃了二十多天方便面了,家里的方便面没了,但是有大米,各位好邻居,谁中午做菜的时候能不能多做一点菜啊,带出来一点,资助我一下,我实在挺不住了,因为我不会做饭。
很难想象,一个四肢健全、有头有脑的成年人会被做饭这件事难倒,居家隔离期间需要依靠方便面度日。
这些求助电话也反应了家庭教育中一个致命的问题:父母们总是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工作上,却忽略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结果遇到事,孩子们就慌了。
01/
相比于学习成绩,孩子的自理能力更重要
很多时候父母们都本末倒置了,认为孩子拥有了好成绩就拥有了一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天才少年魏永康2岁识千字,13岁便考上重点大学,17岁被中科院破格录取,20岁的时候被劝退,被劝退的理由竟然是:孩子没有自理能力,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17岁应该是独立自信的翩翩少年,18岁就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有照顾自己的能力,可魏永康却因为不能独立生活被劝退。
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独立能力教育的缺失。
从孩子添加辅食开始,家长就在追着孩子喂饭,生怕孩子吃不饱,吃不好,孩子想要尝试自己吃饭,家长会说:你自己可吃不好,弄得哪儿都是,我来喂你吧!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孩子根本不会自己吃饭了,上了幼儿园之后,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差。回到家之后,还是希望父母喂着吃饭。
其实并不是孩子天生没有自理能力,而是家长用溺爱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的能力。
02/
我们不可能永远为孩子挡风遮雨
无论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越独立就越自信。
对于吃了20多天泡面的男子,望山更有质疑的声音:这样的环境下还做不出来饭,这人不是特别笨,就是特别懒。
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个同学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乖乖女,从来没有洗过衣服、从来没有叠过被子,家务活是什么,眼里根本没这个概念。
这是我的初中同学,但她学习成绩很好,一直保持前三名,可生活上就不敢恭维了。
那个时候住校,中午她经常吃方便面配冰淇淋,还常常买辣条吃,到初三那年,终于把身体吃垮了,得了严重的胃炎,很长一段时间没来上学。
后来上高中,她就不住校了,妈妈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套房子陪读,再后来上大学,妈妈又陪她到外地陪读。
其实并不是懒,也不是笨,而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一个人的思维是很难转变的,你说她笨,她很聪明,学习能力强,学东西很快。可生活能力就很差,就连买面包都不知道要看保质期。
究其原因就是父母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父母的眼睛只看着孩子的成绩,毕竟拿到一个好的工作机会,首先要有好成绩。
可是连自己都无法照顾好自己,又怎么能够兼顾工作和生活呢。
03/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要适时放手
研究表明,一个人将来是否成功,情商起了80%的作用,而情商通常是后天培养的。
我们让孩子经历得越多,孩子懂得的道理就越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那些有远见的父母,会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会懂得放手让孩子成长,培养孩子独立于世的能力。
有个博士妈妈,儿子学习成绩很一般,为此博士妈妈很苦恼,经常带孩子辗转于各类辅导班,希望能帮孩子提高成绩。
可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妈妈渐渐就释怀了:儿子虽然成绩平平,可儿子身上有很多优点。
比如刚上三年级,儿子就能做出来很多道菜了,
比如儿子性格开朗,身边有很多好朋友,
再比如,儿子特别体贴,特别累的时候儿子会主动过来按摩。
这些都是孩子身上的好品质,有了这些特质,只要孩子能够脚踏实地,未来总有一碗饭吃。
作家刘墉说:
“爸爸妈妈不能跟你一辈子,所以给你鱼,也给你网,下面的鱼,你得自己捕。”
让孩子学做饭、学做家务,让孩子有自立的能力,并不是将来让孩子伺候谁,而是拥有了这些能力之后能够照顾好自己。
当一个人能够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心情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
我们无法跟随孩子一辈子,我们越懂得放手,孩子学到的技能越多,将来孩子才能活得精彩。
如果你跟我一样想做个会赚钱的全职妈妈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