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在网络上反应强烈:高铁上,一个三岁的孩子可能一直在吵嚷,有一位乘客向孩子父母提出抗议。这对年轻父母可能比较激动,对那位乘客说“孩子听不进道理,我的孩子我管不了,我们都捂他嘴了,你以后最好别有孩子,你要是有个孩子你也得把他管死”类似这样的话。
关于“熊孩子”在公共场合打扰别人,并且家长的处理方式不符合“大众需求”而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在这种网络新闻面前,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因而做出不同的评价,并引发不同的效应。
但对于优师教研马学红老师来说,看到这样的新闻,第一时间并不是想要带着自己的观点谴责其中一方,而是在想:如果这对父母这样做就好了、如何让这样的情况减少、如何让新手家长们少一些陷入带娃的窘境、如何不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带给别人痛苦与麻烦的孩子、如何让家长素质的成长换来公共环境的安宁祥和……
马老师自己也是一位妈妈,经常带娃出行,在优师教研工作已经十三年,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帮助。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做点什么吧,于是有了这场关于该事件看法的直播。
在2022年8月23日这期直播中马老师提到,作为家长,类似事件今天能发生在别人身上,未必就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使自己获得成长呢?其实这样的冲突并不是无解的,而是要看我们拥有怎样的综合意识来看待它。
(文末有这场直播的免费回放)
马老师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该事件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是意识。
第二个是认知。
第三个是见解。
第四个是态度。
第五个是值与不值。
第六个是呼吁。
01
拥有正确的意识
这种意识叫做:「不为别人带来麻烦」。
在社会生存当中,“尽可能做到不为别人带来麻烦”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当父母的人,如果能在内在种下这样一颗意识的种子的话,那么大概率上出门之前爸爸妈妈就会基于这种意识而做出恰当的预备,来尽量规避孩子在公共场合带给别人麻烦的可能性。要知道,在这样的状况下,父母针对孩子的行为,是否在积极地做些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事情的发生、进展和结果。很多时候,大家看不惯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时候他们的养育者有没有作为。
所以,如果父母拥有这样意识,会做到以下:
第一:出门前预备充足的、能满足孩子无聊期间需求的物品(食物、玩具、图书等)。
第二:当孩子吃过东西了、玩过玩具了、看过图书了,依然无聊,那么爸爸妈妈就需要做出额外的付出,例如:带孩子去车厢连接的地方看看风景,或者陪孩子玩小小声的游戏等。
第三:父母不会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因为这样会容易让我们感知不到孩子打扰别人的行为),而是关注自己的孩子,好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其实,意识到位了,方法会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意识,这是关键。
02
拥有恰当的认知
在认知这个方面,我们作为家长需要深切地知道:「不要要求社会一定包容你的孩子」。
这是比较现实的事情,绝对不要报以期望让社会去包容你的孩子,而是你要努力以家庭为中心,带领你的孩子朝向社会化。如果家长拥有这样的认知,那么在这个案例里面,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哪里会不一样呢?
大家想想看,如果父母心里存的意识是「我尽量不让我的孩子给别人带来麻烦」,认知是「我不要求社会像我这样去包容我的孩子」,当你内心储备了这两个种子的时候,你在车厢里尽全力让你的孩子不要去打扰别人的样子和态度,(可能)会让人不忍心指责你,而是对你多了一份理解。
03 拥有正念的见解
正念的见解是:「别人不是要故意找我麻烦」。
见解决定了什么?你的见解决定了你会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行为去对待事情。
同样这件事情,当我们的见解是,“确实啊,我的孩子吵到人家了。对方小姑娘可能累了,或人家也需要安静一下,那我的孩子打扰到人家了,挺抱歉的”,我们的选择可能就是诚恳地向对方说“抱歉!接下来我好好管教我的孩子,希望大家多担待。”
相反,当我们的见解是对方在挑刺在指责我们,在故意找麻烦说我们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情绪,而且这种情绪像洪水猛兽一般,会引发我们的战斗机制。当人开始战斗的时候,眼神、气息、语言、行为等透出来的气息都是战斗型的,而这也同样会引发对方的战斗机制。所以拥有正念的见解能让我们平和且客观地处理事情。
04 拥有良好的态度
【能敢于面对并承认问题,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带的孩子很可能不太受我们控制。自从当了妈妈之后,马老师经常告诫自己要尽量学会客观,不要因为爱而迷失自己的心灵和眼睛。当我们真的意识到自己孩子的行为打扰到别人的时候,真诚地向对方道歉。
道歉并不意味着贬低自己、降低自己的自尊,反而是高自尊的表现。也就是在内心我接纳自己也接纳孩子,能客观看待自己和发生的事。那么,即使别人说我孩子太吵了,这并不是我孩子不好,也不是我不好,而是可能我需要做些什么来平衡孩子“动”的需要与其他乘客“安静”的需要。
05 值与不值
【当我们算不清楚这笔账的时候,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们知道教育有时候真的是需要会算账的,其实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在这个事件里面,这对年轻父母当时在车上跟那个女孩吵得很凶。现在,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这个结果其实是不值得的。为什么呢?
第一个不值:这对年轻父母当时的行为表现,使得他们自己后续可能陷于我们难以想象的网络暴力当中,试想一下这会是多么痛苦的体验。
第二个不值:大人当着3岁孩子的面与别人发生激烈争执,会让孩子莫名感到恐惧、害怕。而这部分的“伤害”其实不是提出孩子太吵的乘客造成的,而是父母对这件事情处理的方法造成的。因此,我们不妨想一下,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谁在伤害我们的孩子?在教育中有一个血淋淋的现实是,真正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很多反而不是外人,而是养育者。
06 来自马老师的呼吁
呼吁一:在我们直播间听课的小伙伴们,我们不要去参与到网络暴力的大军当中,因为对某一个人的攻击,并不能让对方变得更成熟、获得反思甚至改变,可能更多的是深陷痛苦而无法自拔。想想看,他们只是一对年轻的夫妻,或许没有人教给过他们这一生要如何做好父母,如何正确面对带孩子的种种辛苦。因此,希望我们每个人能用善良的心看待这个世界、善待别人。
呼吁二:借助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父母努力提升和成长自身的重要性,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对儿童教育的了解都应该趁早学习起来。这样一来,带娃就可以变成一件幸福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羡慕别人为何那么【顺利】,而我们为何如此【倒霉】,其实是你没有看到,倒霉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别人的身上,只不过别人可能智慧地化解了。把孩子养大比较容易,养好却很难。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识,从任何时候开始学习、丰富自己都不会太晚。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