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为什么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力】李跃儿专访
(本文为连载第五篇,也是连载最后一篇)
记者:对孩子感受力的培养,那作为老师,他会受制于很多,比如说教学规划,或者学校对你的要求,很难做到带孩子出去体验的这种。
大李老师:也不一定出去,在课堂上也一样。像小学语文有一篇课文叫做《不懂就要问》,写的是孙中山先生在小的时候上一堂课,先生让大家背书上的一段。他背下来了,但是他不懂背的这段是什么意思,他就站起来问先生。
先生问他会背了吗,他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先生说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现在既然你问了,你想知道,我就给大家讲讲。
孙中山之所以提问,是觉得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而那时候的私塾,学生都是听老师的,老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敢于向老师提问的学生是很少的。
结果呢,我们的孩子就不明白,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上课给老师提了个问,这件事就写在书上了。我们每堂课都跟老师提问呀,这有什么,是吧?现在的孩子上课,尤其芭学园小学的孩子,上课经常是讨论式的课堂。
因为他们不知道孙中山先生是伟人,他童年的一个小故事放在书上,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伟人叫孙中山,为了让我们忆念起他来,记住这个伟人的一个小故事(当然同时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孙中山先生“不懂就问”的品质)。
所以说呢,这堂课我一看这种情况(关于伟人的概念没有建立起来嘛),我就上去问他们,我说谁知道毛主席。
你想,我突然上去问他们谁知道毛主席,这全班同学都举手了。我就叫一个孩子,我说你告诉我谁是毛主席。孩子说,就是他的画像挂在天安门上的那个人。
那我就问他,我说你爷爷的画像有没有挂在天安门上,他说没有。我说那为什么毛主席的画像挂在天安门上了,你爷爷的画像没有挂在天安门上。他说因为毛主席打死了一只老虎。
我一看孩子搞混了,就顺势讲一个故事,说:哦,是不是曾经毛主席要翻过一座山叫景阳冈,别人说景阳冈特别可怕,毛主席说不怕,毛主席就要翻,结果毛主席走到景阳冈底下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山底下卖酒的人就告诉他说,毛主席呀,你千万不能过这个山,这个山到天黑了老虎一定会出来,一定会伤到你。
毛主席说不怕,我要过这个山。毛主席说我还要喝点酒,喝了一碗又一碗,结果喝了18碗。
你想老师讲述的这个过程,毛主席怎样喝的酒,怎样上山,老虎是怎样来了……孩子都吓得缩着肩膀。就是当你把孩子的感受力带出来,孩子就体味到了。
你作为老师把感受带到课堂上,孩子就能感受到了,因为他们是孩子。但我给成人讲,成人不一定感受到,他们就哈哈大笑,只听到你语言里面的可笑。
最后毛主席真的把老虎给打死了,然后我就在黑板上写了武松,我说听说是武松打死的老虎,但是毛主席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呢?那么又有一个孙中山先生,为什么孙中山的故事写在我们的书上?今天回家跟妈妈去查,这三个人都做了什么事情,是谁打死了老虎,明天到课堂上来分享。
因为要让孩子们把这几个字记住,回去要去查这几个人的故事嘛,我说,你们现在看,看完了我要用笤帚把“毛主席”、“武松”这几个字挡住,你们要写下来。
我就拿了黑板旁边的笤帚,我就说123我要挡。哇,全班没有人眼睛不盯着那几个字的。
所以你看这个课程,一样的语文课,就看老师怎么教了嘛对不对。
那这几个生字还是要多写几遍才能记住,我让全班同学站起来,用头写一遍,用屁股写一遍,用肩膀写一遍,最后用笔写一遍,写到本子上。对吧。干嘛要让孩子那么难受的必须要在纸上写十遍几十遍,写到他痛恨不已?干嘛要为了写个字而去破坏孩子对于学习美好的感受力呢?
老师如果没有感受力,就容易把孩子的感受力给破坏掉。
哪有人能把自己痛恨的事做好啊。再比如说写文章,上了十几年学,让我们的老师写篇文章,他写小豆腐块那么长都痛苦得不行,一说写文章都逃。大多数人都不爱写,对不对?
记者:是的。
我之前也看过张同道导演的电影《零零后》,有采访过张同道老师,就是我看到从芭学园毕业的孩子,长大以后还是保留了很丰富的感受力、情感认知这样,像王思柔。我记得柔柔在电影《零零后》里边还说了一句“风景,风景,我要呼吸一下风景”,然后张同道也说十分被这句话感动。
大李老师:独特。而且她这种独特,不是朝向不好的方面,是朝向好的方面的,解决问题,那种抗造能力,那种智慧。芭学园毕业的孩子,无论他前进的道路是坎坷还是平缓,是顺的还是不顺的,他的内在比较舒展。
记者:那希望有机会也能走进咱们芭学园,去感受一下。今天非常感谢您,很有启发。
(连载完)
优师教研王府园区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