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优师教研小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UyODg3NQ==&mid=2649429001&idx=1&sn=924e25d3578b9e56e622eb8cc9c2b8e6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
作者/文燕(芭学园小学实验班教育督导)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
这个叙述简单的问题,很常见。可是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要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真是难极了。
特别是完全不了解、没见过的孩子,在听到问题的瞬间,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好几种情形、好几个亲身经历过的例子,而且每个例子都不一样。要以哪种情形作为模板去回答呢?不同的情况,可是会有完全不同的做法呢!
再早些年,我一般会列举出几种可能性,然后重点是对应每种可能性给出相应的一条条建议,比如:
孩子可能是在写作业时遇到了困难,可以试着将难度大的题目分解成若干个步骤,降低难度,一步步去完成;
也可能是因为作业太枯燥,可以发明一些小游戏,让练习变得更有趣一些;
还有可能是孩子对学习有厌烦情绪,这时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除了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需要关注亲子陪伴的时间和质量、要把孩子的努力看在眼里及时给予鼓励。
后来亲自调整过一些孩子的状况之后我发现,要列举所有的可能性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把各种情况分门别类、再分别说明白说透彻,都能写本书了。
想想也是,如果这个问题那么容易就能解决,早就不是问题了。而且很少有人能耐着性子听完或者看完长长的列表。
是一直不喜欢还是最近开始不喜欢的?
作业是什么样的?是太枯燥了吗?
近期亲子关系如何?有没有什么特殊事件?
孩子喜欢学科老师吗?
我希望从对方的回答中能获得更多信息,然后在脑海中给孩子“画像”,推测他可能是怎么想的、什么感受,那在我的经验中,类似的孩子又是怎么帮助的,再给出建议。这样一来,的确可以解决更多提问者的问题了。但还是有很多另外的情况。
比如我发现,有一部分家长,他们如果能回答出这些问题的话,其实基本上就不太需要建议了——他们的疑惑并不在于如何解决,而在于如何去发现不写作业背后的原因。当原因明了,解决方案自然也就有了。
这样的情况下,帮助家长了解更多情况就成了首先要做的事。
方法上也不是很难,对大一些的孩子,甚至可以直接聊一聊这个话题,真诚的沟通;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能语言能力还达不到,沟通可以有更多形式,比如积极倾听、情境游戏以及行为观察等。
所以现在听到这个问题,我一般会先问一下,这件事你跟孩子沟通过吗?孩子又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呢?
这样一来,这个问题也就“还”给了对方。为孩子不爱写作业而疑惑,这是发生在提问者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最终也要在提问者与孩子之间获得解决。而“沟通”,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果是我与提问者之间的单纯的经验分享,实际上是把孩子这个“当事人”绕过了。
? 如果我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罗列信息,这就好比直接把终点的风景拍照给孩子看。
? 如果我带着孩子一起去关注更多细节,一步一步往前走,这对孩子会有一定的启发,就好比带着孩子一起走上通往终点的路线。渐渐的他可能也就学会了综合更多信息去帮助解决问题。
? 如果给孩子一点恰当的提示,接下来可以做点什么,然后孩子愿意去尝试、去探索,最终完成自己的旅程。这就好比指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孩子自己走上这条路,也许他路上还会遇到困难、遇到岔路口,也许那时他可以自己想办法过去,也许他还会需要我们的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更大的探索空间,更多的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也会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更深层的能力。
虽然这样看上去似乎最后一种方式是收获最大的,但它也并不是唯一理想的、适合所有情况的万能配方。
首先我们很难做到每一次的教机都能如此去引导——这也要看我们自己对事情的理解深度。其次,第一种和第二种仍有适应的情境。比如,对一些初学者来说,第三种方式可能反而带来不知所措,不明所以,让人觉得好像什么问题都没回答。而前两种方式则会带来合乎他的理解程度的思考。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看似简单,想说清楚却不容易。一旦想通了再回头看,原来是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