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文章皆为原创,未经授权的转载均为抄袭,任何媒体(含报刊网络电视微信公号)转载需要先和李跃儿芭学园取得联系,经过同意后才可转载。
文/李跃儿
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长怀里摔倒了,但是谁抱他都不肯起来,他会一直哭着,到楼上找到平时经常带他的老师,再把老师带到他刚才摔倒的地方,重新摔倒一次,让这位老师把他抱起来。这时,他的哭声才会停住。对此你能理解吗?
当孩子关注于物体的体积和形状后,就开始出现了有关物体形状的审美。当他们爱上一个物体,就连它的形状也一起爱护起来,发现一个完整的形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感到愉悦和鼓舞。如果有人破坏了物体的形式,或达不到他们对事物形式的要求,就会不依不饶地发脾气、哭闹。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现完整与残缺,建构起自己内在的对于美的需求。
不完整的饼不吃
包包早上要吃饼,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圆形的烤饼。包包得意地拿着那个饼看来看去,临进幼儿园的时候,妈妈说:“你一个人吃不了一个饼,妈妈吃一块。”说着妈妈便从饼上掰下来一块。
包包生气地将手中的饼砸到地上,站在那里大哭。
妈妈是接受过孩子教育培训的,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赶快跑到对面的饼摊上重买了一个,递给包包。包包脸上挂着眼泪,两只手郑重地拿着饼,递到妈妈嘴边,说:“妈妈咬一口。”妈妈从饼边咬了一口。包包举着饼微笑着对妈妈说:“看!月亮。”
原来包包不是不愿意和妈妈分享饼,而是为妈妈破坏了饼的完美形状而感到痛苦。
他要拿着这个圆形的饼从边上一口一口地将饼子吃完,这样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圆形就被完整地吃到了肚子里。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小文章,说:要加强对独生子女孝敬父母的教育,由于人们对独生子女的照顾太周到了,儿女变得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被掰断的黄瓜
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是:记者看到一位家长在炎热的周末带着他三岁多的女儿到外面玩,一上午玩得很尽兴。
在车站等车时,妈妈发现包里还有一只完整的黄瓜,便把黄瓜拿出来递给女儿,但妈妈也口渴难忍,就从女儿的黄瓜上掰下来一小块,说:“给妈妈吃一点。”不想女儿却大哭不止,惹得周围的人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这对母女。
妈妈可能会觉得,自己一上午陪着孩子,又累又渴,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孩子,剩下最后的一根黄瓜,这孩子怎么都不肯让妈妈吃一口?
如果这样想,的确会让所有的母亲都伤心。但如果懂得了孩子,就会换一种方式去理解。
在炎热的夏天,包里掏出来的最后一根小黄瓜,该是多么珍贵,多么可爱,孩子一定很珍惜它,所以才不愿意把它掰成两段。
也许孩子希望妈妈从一头咬一口,自己再咬一口,这样就不会让孩子感觉完美被破坏而痛苦和哭闹。
所有东西都要整齐完美
小鱼儿属于比较乖的孩子,可有一天,妈妈出门穿外套时,不小心把内衣的袖口卷到上边了,小鱼儿很烦躁地嚷嚷“不得劲”;穿裤子时不小心把秋裤卷到上边,也会很烦躁地嚷嚷“不得劲”;穿袜子时,肯定也会遭遇“不得劲”;洗脸洗手时,稍有水滴弄到身上,弄到袜子上,也会大叫“衣服湿了,袜子湿了”;吃东西,喜欢要完整的;铺床单时,也是让妈妈反复铺到特别平整为止;早上扎头发,必须要自己亲自挑选头花……
小鱼儿这是怎么了?怎么开始跟妈妈较上劲了?
直到有天听老师讲,小鱼儿进入了完美敏感期,妈妈才恍然大悟,开始小心地不破坏孩子对完美的需求。
完美是人类美好的需求,保护了这一需求,也就是保护了人类提升自己的需求。
延展阅读:
“李跃儿说”时间到了~
⊙ 本文摘自李跃儿《懂得,是最好的爱》一书第五章:童年的秘密。点击左下角“”可以获取购买链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李跃儿芭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