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自由是建立人类精神力量源泉的两条途径。▼
嘿,你们好呀!
昨天为大家分享了如何通过教具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之后收到了很多人的留言。
通过大家的留言,小鹿发现大部分家长都特别担心一个问题: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上小学后能不能适应小学生活?
在正文开始前,给大家欣赏一个视频,从这个视频中,我们来找找答案。▼
视频内容▼
跨世纪幼儿园老师让萌萌小朋友整理工作毯。
前期老师讲的可是非常详细,然后萌萌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工作毯时也是非常投入的哟。
而且将工作毯架里比较乱的工作毯全部都整理了一遍,充分完成了老师安排的任务。
怎么样?是不是很棒呢?
亲爱的爸爸妈妈,看完这个视频后,你还担心蒙氏班的孩子今后上小学会不适应,太过自由了吗?
完全不会!
今天小鹿来为大家分享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6个方面提升孩子的秩序感,只要这些全做到了,孩子上小学,完全ok!▼
1、从最细微处着手
“细节决定成败”,秩序感的培养要落到细微处,要通过孩子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其进行秩序感的培养。
比如:午睡时,告诉孩子:脱好的衣服放在脚边,鞋子并拢摆在床脚。孩子便知道,鞋子和衣服不能乱放,而是有固定位置的。
其实,我们在幼儿园经常说的“抓常规”,其实也是在谈幼儿秩序感的建立。
当我们引导孩子把生活中这些细小的“秩序”管理好,班级的纪律也就变好了,孩子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孩子的秩序感也有所增强。
2、赋予孩子知情权
为孩子制定有规律的生活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处的。
在幼儿园和家里,要为孩子准备一张作息时间表,以此开展一日生活流程,并提前口头告知幼儿每天的活动安排。
但在某些时候,这些规律常常会被打乱。比如:幼儿园遇到下雨天不能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妈妈要带孩子逛街时,下雨了不能外出……
对此,要主动告诉孩子们当下情况,并告知临时方案。
生活总会有变化,规律也不是铁定不动的,打破前面一个秩序再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生活规律是经常要发生的事,孩子们也能接受,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给他们心理准备期,情绪才不易受到影响。
3、创设整齐有序的物理环境
在幼儿园教室里和家里,一切物品的摆放都要有固定的位置的。
对此,孩子都能够清楚地看到和感受到。
因此物品的摆放一旦定下之后,就不要轻易变动,给孩子固定的印象。如果有改变,要及时告诉幼儿。
习惯性丢三落四的孩子,可以让他负责管理一些东西,这种责任感会督促他思考,有助于促进孩子秩序感的发展。
4、要求教育者预先心中有数
这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前提。
无论是家长或老师,在要求幼儿做事时,都要心中有数。
即:细化要求,分步骤进行。如:让孩子把图书收拾一下,不仅仅是说“你去把图书理齐”就行的。首先要细化:“小书归小书,大书归大书”;其次要给孩子一个操作步骤,如:“先把图书都摆出来,然后小书和小书归在一起,大书和大书归在一起,最后将书抓起镦一下……
这些细化的要求在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初期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秩序的“网络”内化在孩子心里之后,班级的管理就变得非常轻松。
5、要让“秩序”从孩子中来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长、发展规律,每个个体也都有自己内在的秩序感。过多的要求和干涉都会影响孩子自身秩序感的生发。
因此,培养孩子秩序感时不能只是成人教幼儿做,而是通过和孩子的谈心、讨论,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建立自己认可的秩序。
比如:孩子刚从户外活动回来时,往往兴奋不已,说说闹闹,不知该做什么事情。
通过和孩子讨论:进入教室应该做哪些事情?哪件先做?哪件后做?为什么?
让孩子明白要按一定的次序做事情,既节约时间又方便,而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做“好玩”的事情。
6、教育者要有恒久的耐心
从一个行为到一种习惯,这中间是个漫长的过程。
幼儿一次能把东西放回原位很容易,但要孩子一直把玩具归放得整整齐齐、做事细心周到则比较困难了。
有的研究说: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
但在实际观察中,却发现习惯的养成远远不止这个时间,“21天”后的反复很大,如果不经常提醒,幼儿很容易回到以前的“老习惯”上去。
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这个习惯,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坚韧的耐心。
如果您觉得今天的文章有所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老师、家长。
跨世纪将于2021年4月20日和4月22日开展以《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不用对立也能教出自律又快乐的孩子》为主题的线上直播,期待大家的参与哈!
欢迎点击,免费申请直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