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郁亚妹(闵行区莘庄幼儿园)
3月初,我们对全园861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关注疫情期间的亲子互动方式、教养方式的改变、亲子关系状态等,结果显示:家长和孩子能亲密互动的占68.18%;亲子关系更加密切的占54.70%;有77.24%的家长教养方式更为民主。可见,长时间的居家生活,让家长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当下感受,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同时,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理解以及合作也逐步加强。事实证明,成人积极的陪伴、良好的“对话”氛围,能让孩子在相处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更好地发展自尊与自信。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父母复工后,非父母作为教养主体的占41.35%;家中没有合适的“对话”伙伴和缺少教育资源的占37.28%;担忧孩子因缺少交往环境而不利于社会性发展的占54.59%;顾虑孩子不能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占51.57%;担心孩子因生活作息不规律而影响健康的占43.79%。显然,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想要在孩子的隔离期或居家休养期持续关注孩子,使其能够健康地生活和发展,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面对调查结果,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我进行了反思。目前,大家对“公共卫生”都十分重视。回顾过去,一旦班级中发生传染病,幼儿园就会立即采取隔离或关班等措施;当有孩子出现咳嗽、感冒等易传染的症状时,带班教师也会采取相应的举措,如让患儿居家休养等。但是,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盲区”,或者说不够精细化。
当一切回归到正常状态后,幼儿园如何真正做到让居家隔离的孩子“隔离不隔爱”?疫情期间全市各个学校都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做法,如何将其迁移到开学后的幼儿园生活中?管理怎样才能更科学、更精细化,进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举措一:建立立体网格管理群
打造信息数据“日报”平台 利用“云网络”,及时收集每个孩子的每日健康动态;对患儿、疑似患儿和居家隔离孩子的相关工作分别归属于园长、保健教师、班主任、社区医生等,分块实施针对性管理。
推送居家隔离卫生课程 卫生课程包含公共课程和防范课程两个系列。公共课程指向孩子一日活动中的运动、语言、游戏等,引导孩子形成有规律的居家生活。防范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患儿进行传染病治疗的配合活动;另一部分是针对居家隔离的孩子,主要内容为传染病防范小知识,以符合孩子学习特点的课程样式呈现,让孩子在反复与强化中获得认知经验。
每日聊天会 班主任和家长可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云平台”与居家隔离的孩子进行每日15~30分钟的聊天活动,说说孩子的居家生活、分享信息、聊天谈心,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在居家隔离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也可通过完成小任务的方式在聊天会上分享孩子的快乐。
如此,在资讯反馈上,形成家园及时沟通的渠道;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由教师主导、家长辅助、孩子为主体的居家型教养方式;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相应固定的卫生网络课程,针对各种常见传染病的不同特征,将防护措施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每日的有序互动,使孩子始终保持与同伴、教师交往的愉悦。立体网格式的推进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孩子在居家隔离期间的身心状况,让居家隔离不再仅仅是“医学上的要求”,而是能真切地关注孩子居家时的感受与体验,关注孩子当下的发展情况。
举措二:提供托管服务
设立托管区域 可根据幼儿园的实际状况,在不影响幼儿园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设立托管区域。托管区域和托管工作需要制订严格的托管规章,如卫生消毒须知、护理人员须知等。当然,托管区域的开放和服务等工作都必须符合各项卫生防疫的指标和要求。
形成申报、审批流程 对于有需求的孩子、家庭和班级,可通过家长向班主任提出申请,园方会同保健教师执行审批程序,将患儿安置于托管区域,实施个性化关爱。
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 针对不同患儿的状况,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护理内容以常规性措施为主,护理时间以小时制为主,由有医学背景的保健教师全程监控,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护理建议。
个性化的托管服务可以缓解孩子“一病就不能来幼儿园”的焦虑情绪,实现“隔离不隔爱”,也为双职工家长分担了压力。当然,这一举措要建立在有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因此园方必须严把审批权,真正做到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诚然,受人员编制、信息技术、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限制,幼儿园在实施举措时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家园协作,承担共建的职责,在志愿者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予以投入,共同让关爱延续。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20年04期,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