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则民
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在刚刚过去的两个多月中,“洗手”俨然成为人们牢记并认真执行的一件事。关于洗手的视频、洗手“七步骤”也频频出现在电视、网络及各种报刊杂志中。记忆中,类似的“重点宣传”出现在2003年“非典”时期,但遗憾的是,随着“非典”逐渐远离,曾经热衷的“勤洗手、戴口罩”也慢慢消退。
17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为求得一批口罩而翘首以待,为发现自己竟然“不会洗手”而自惭形秽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不让历史重演”?至少,我们需要自省,如何保障当下3~6岁的幼儿在他们的成长中不再遗忘、不再“重头再来”;我们需要“敲响警钟”,要将幼儿园“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真正落到实处,要帮助幼儿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与方式。这里所说的“健康生活”,不仅指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还应包括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长期以来我们会带领幼儿发现春夏秋冬的典型特征、感受四季轮换的规律与美好,但我们很少引导幼儿去了解季节交替中存在着一些易发疾病的隐患。类似“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秋季腹泻”等儿童常见疾病的认知,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大人管辖的范围,与小孩子无关”。而未来,如果我们鼓励幼儿适当了解大千世界中存在一些不利健康的病毒,以及相关疾病的防范知识、防范方法,我们是不是在促进幼儿更多地参与“自我保护”,而不仅仅处在“被保护”的状态中?
又如,在以往“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中,我们毋容置疑地将内容聚焦于消防安全、防走失、保护身体隐私部位不受侵犯、保护五官等方面。而未来,诸如公共电梯按钮使用后的自我清洁、外出就餐时的公筷使用、家中常用卫生消毒用品的储备等,或许也应该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重要内容吧。
如果说,“健康”涉及人对自我的认知,那么“社会性”则是人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的认知与态度。两个多月的抗疫过程,加深了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体验,也提醒我们在未来教育中要更加重视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例如,针对此次疫情,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引导幼儿关心时事,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国家和世界目前正在发生什么事,人们是怎样应对的,幼儿可以做些什么”很有必要。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帮助幼儿感受不同职业和分工的重要性,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逆行者”的勇敢行为感到骄傲,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社区的积极情感,培养同理心、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懂得感恩;我们甚至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规则制订甚至是规则变化的缘由,让幼儿了解在特殊时期要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懂得遵守规则及“利己利人”的意义。
对3~6岁幼儿而言,尤其是大班幼儿,这些话题并不“遥远”,能让处于“自然人”状态的幼儿萌发社会意识,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奠定基础。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当下这一影响世界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为幼儿获得这一领域的学习经验提供了契机。很多学前教育工作者“顺势而为”,创编了很多关于蝙蝠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蝙蝠的生活习性,懂得“滥食野生动物的危害”,从而建立“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信念。
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禁止滥食野生动物的相关规定,曾经是上海某区的特色美食“熏拉丝”(蟾蜍)将彻底退出食品市场。或许,这样的美味佳肴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而当下就需要我们结合相关的新闻视频,帮助幼儿理解“熏拉丝禁止上餐桌”背后的道理,从而推动幼儿理解“保护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结合时事、结合法律,让幼儿了解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幼儿产生对大自然、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望与期待。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20年04期,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