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金玲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兼顾认知、技能与情感领域
教师可以依据布鲁姆的课程目标分类法将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作为传统节日活动目标的划分维度,科学把握传统节日活动中幼儿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发展情况。
该活动目标兼顾了认知、技能与情感领域,牢牢把控了幼儿对于元宵节的习俗认知、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
幼儿在了解元宵节踩高跷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了元宵节活动带来的愉悦之情,在合理的目标定位下获得了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以幼儿年龄阶段为划分依据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呈现出螺旋式递进的发展规律。
只有依据不同年龄段设定的活动目标才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幼儿的发展规律,更适合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适合幼儿现有水平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发展规律上呈现出不同的轨迹。
3—4岁幼儿
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表达能力较弱,适合粗浅地感知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习俗和美食,带领幼儿通过五感进行感知。
4—5岁幼儿
身心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身体的协调能力有所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有所上升,教师可以适当扩大内容的筛选,加深内容的难度,使幼儿了解一些节日习俗的来源和历史,鼓励幼儿在操作和尝试中体验不同的习俗文化。
5—6岁幼儿
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教师可以进一步扩充传统节日活动内容,拓展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差异,挖掘节日文化背后的内涵,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节日活动,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差异性。
符合幼儿现实需要
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习俗文化、美食文化、诗词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可以满足幼儿的物质文化需求,又可以适应幼儿的精神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传统节日还与中国的传统美德密切相关:
重阳节蕴含了尊敬老人、关爱家人的美好品质;
清明节蕴含了缅怀先人的意蕴;
春节则包含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祈愿……
因此,幼儿教师在甄选传统节日活动内容时,要关注幼儿的现实需要,保留符合幼儿现实需要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贴近幼儿生活经验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一切便是课程资源,而传统节日活动内容的甄选正是基于幼儿的生活,与其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教师可以选取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传统节日习俗进行导入,深入挖掘其内容,并适当增设难度,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既能感知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拓展未知的相关经验。
因此,教师可以以月亮为核心设计一系列的中秋节活动,从幼儿的已有经验“月亮”出发,循序渐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和深化对中秋节的认识。
源于幼儿兴趣爱好
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兴趣的支撑,传统节日活动也是如此。如果活动内容不是幼儿感兴趣的主题,那么,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幼儿兴趣转移或兴趣减弱的现象,影响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方面:
甄选幼儿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是保证节日活动有效开展的重中之重,这需要教师在生活中细致地观察和敏锐地分析,找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另一方面:
传统节日活动内容的甄选也不是一味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更不是完全不考虑幼儿兴趣,而是要在分析幼儿的兴趣点、依据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
融合五大领域
陈鹤琴在阐述“活教育”思想中提及,” ‘ 五指活动’”最能体现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因此,传统节日与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可以相互交织融合。
教师在甄选传统节日活动内容的同时,需要关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均衡,让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中同步促进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活动内容可以与五大领域相互融合,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因为不同传统节日的特点而有所侧重地综合进行。
考虑到端午节的独特性,教师可以侧重于艺术领域的内容甄选,通过系列的美术欣赏、绘画、手工等活动,帮助幼儿从艺术的角度欣赏端午节的文化之美。
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领域在端午节活动中独占鳌头,也可以将其他领域的内容渗透于幼儿的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一种教育途径。
教学活动既保持了集体学习的氛围,幼儿能够彼此交流,相互启发,获得共同学习的乐趣,碰撞出别样的情绪体验;
同时,教学活动又是个别的、独立的理解和表达活动,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发挥各自的能力,取得一定的进步。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记忆中的元宵节”来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然后共同欣赏视频,鼓励幼儿自由探索踩高跷的秘诀,最后进行比赛。
在这一系列的环节设置中,幼儿既有集体共同的学习和交流,又有自身独立的探索和尝试,在活动中真正体验了元宵节踩高跷的乐趣,体验了元宵节热闹愉悦的节日氛围。
游戏活动
赫伊津哈点明了游戏与人类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将节庆文化融入游戏之中,以游戏的形态和方式来表达,是适宜幼儿的。也可以定期邀请社区的一些传统艺人,每逢传统节日之际进园为幼儿表演,开拓幼儿的眼界。
日常生活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包含着许多传统节日教育的时机,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时机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的随机教育,巩固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除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家庭和社区生活也充满了许多传统节日教育的契机:
家长:
可以带领孩子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了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历史资源,或是参加社区定期举办的一些节日活动,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
幼儿园:
也可以定期邀请社区的一些传统艺人,每逢传统节日之际进园为幼儿表演,开拓幼儿的眼界。
家园共育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园共育可以帮助幼儿将来自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的学习经验进行融合,使其学习经验更具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
一方面,
幼儿在园获得的传统节日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
另一方面,
在家庭中获得的传统节日经验能够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
这样的家园共育活动可以作为节日活动的预热,增加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后期的幼儿园活动,也可以促进幼儿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营造良好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途径之一。
在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可以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通过各种感官的感知汲取环境中有关传统节日的信息,利用生活素材积累传统节日经验,提升幼儿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首先,教师可以选取节日蕴含的习俗来创设活动室的环境,如主题墙以节日的元素来布置,活动室的门窗、天花板、橱柜等布置相关的节日装饰,力求让幼儿在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观察到传统节日元素。
其次,教师可以在各个区域投放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材料、道具,供幼儿操作。
最后,教师可以在走廊、楼梯等区域悬挂一些体现传统节日元素的吊饰,渲染浓郁的节日气氛,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传统节日。
活动前的审议
在传统节日活动实施之前,教育专家、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可以开展课程审议活动,针对传统节日的活动方案展开讨论,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共同探讨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宜性,对于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发挥集体的智慧。
教师可以在正式的活动开展前,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简要阐述本次活动的意图和内容,与家长建立联系,便于家长对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提供后续的支持与辅助。
活动中的引导
在具体的传统节日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兴趣点、环境、资源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或多或少会对活动的走向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仔细把控各种突发因素,利用一些沙龙活动与教育专家或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力求在原有活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和改造,引导传统节日活动更贴近幼儿的身心发展。
活动后的反思
在传统节日活动实施后,教师需要注意对活动过程进行及时反思。
教师可以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幼儿的发展、自身的发展以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发展为出发点,回顾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反思:
-
活动最后的成果是否达成活动目标的预定
-
活动内容的筛选是否适宜幼儿的成长”
-
活动途径是否促进幼儿的发展”
-
活动对幼儿、教师以及其他参与人员是否产生价值,产生了什么样的价值”……
以此来提升传统节日活动的质量,促使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不断完善。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传统节日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文化政策的感召,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探寻具有适宜性的传统节日教育方式,才能有利于拓展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视野,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秦红 园长
《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与实施》
本文源自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陶金玲教授,高山仰止,专业风范。诚挚感谢专家老师的思想引领,给予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方向,给幼儿老师点亮专业发展道路的心灯。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