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并不等于陪伴,父母需要科学陪伴孩子。有些陪伴不是孩子需要的,以上这些情况离真正的陪伴、科学的陪伴距离很远。这样的陪伴导致孩子失去了童真和整个童年的幸福。如果孩子向熊孩子的方向发展,那就反思一下,我们的陪伴是不是出了问题。因此父母要追求更适宜、更科学的陪伴。
孩子喜欢玩马桶里的水你会怎么办?你真的理解孩子吗?
孩子非要按照一个流程做事是无理取闹?你会尊重孩子吗?
寒暑假应该制定计划表吗?陪伴孩子你懂得放手吗?
会学习
成人应该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并不断地进行咨询和分析,去了解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发展的敏感期都意味着他背后的重要的发展。
比如说婴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行为:口尝、位移、客体永存、陌生焦虑、语言泛化、破坏、反抗,这些行为经常是以让大人感觉讨厌的模式出现的。
破坏、焦虑、反抗,孩子出现这些情况表明他正在健康地成长着,这些现象是一种信号,让你去重视他、呵护他、用你更好的陪伴让他顺利地度过,这是父母必须要做好的第一任老师必要的工作。
会沟通
把日常的事件跟孩子沟通、交流,今天去哪里,会遇到什么人,我们可以怎么做。如果今天孩子不舒服了去医院,我们会遇到医生,医生会给他配药、打针,打针是要痛的,痛的话宝宝你是可以哭的。如果发出来的信息跟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吻合,他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就会有偏差。
当你看到孩子不可思议的行为出现的时候,父母的情绪控制,和艺术性的处理,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基本的沟通,深呼吸,停下自己的冲动,问问自己,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行为背后对于孩子来说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我看到、我感受到、我猜、你是想要、你这样做、我会、我希望、我需要,我建议你”,这都是非常好的沟通技巧和艺术。
会放手
让孩子有机会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照顾好自己,而且心中还要装着他人。这些能力一定是从生活的历练当中来。孩子的一日生活需要父母设计、家庭经营。在一个有序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不断地可以从一日生活的丰富的活动中,尤其是跟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中建立一种规则,这是非常健康的情感培育。
好的教育首先要育人,人就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成长,把生活和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他才会成为会生活、会学习的人。
会陪伴
什么是真正的陪伴?不是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会有落地的学习。孩子会在看书、看绘本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好奇和问题,而爸爸、妈妈,会现身说法,会把非常深奥的、枯燥的道理,用浅显的生活,直观的形象,让孩子感悟。所以,你别忘了你是最好的老师,这在培训班里是学不到的。
生活当中高质量的陪伴是要把孩子当作挚友,一起运动、一起做家务、一起做饭菜、一起打游戏、共读一本书,聊聊内心事,携手看世界。真正的陪伴不是控制,不是索取,不是依赖,而是充满爱的、相互理解的、彼此尊重的、心意相通的。
做好自己
《都挺好》电视剧中的爸爸,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为孩子的一切成就而炫耀的这种父亲,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作品,也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更不是家长的人生筹码,不要把你的赌注压到孩子的身上。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勾心斗角;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家庭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茅红美老师,高山仰止,专业风范,诚挚感谢专家老师的思想引领,给予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方向,给幼儿老师点亮专业发展道路的心灯。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