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黔敏: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是否在 C 位”成了不少家长的关注点。孩子站在哪里,坐在哪里,照片中是否在重要的位置,家长时常因此而产生一些联想。那么,孩子是否在“C 位”到底重不重要,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孩子的位置,教师在确定位置时会考量哪些因素,爸爸妈妈们对此又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与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相关
11月22日“园全”家园共育系列公益直播课 课程学习内容截图
在一个活动中,老师的初衷自然是希望所有孩子都投入其中,积极参与。但事实上,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或者其他原因,每个孩子的表现不可能一致。
其一,这种不一致与孩子 当时的状态相关。如果睡眠不足,或者身体状态欠佳可能会影响其在活动中的状态。
其二,这种不一致也与孩子本身对活动的兴趣相关。幼儿园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不可能每一类活动都能与孩子具有较高的“匹配度”。比如,空间思维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可能对建构类的活动更感兴趣一些, 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可能在户外活动时的表现更为活跃一些, 而在视觉感知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则更容易投入到艺术类的活动之中。
其三,这种不一致与孩子的表现力相关。尤其是在某些表演性质的活动中,如唱歌、跳舞、舞台剧这类活动,老师基于舞台效果的考量,往往会将那些表现力较好的孩子安排 在相对显眼的位置。
与教师当时工作的情境相关
以拍照为例,家长们看到的照片都是老师“在场”的情境下拍摄,具有与孩子活动的“共时”性。这意味着从时间的角度,老师时常是“抓拍”,力图抓住孩子活动的进行状态,不可能等待每一个孩子都达到同样的状态才拍。
此外,这也意味着老师是在与工作并行的状态下开展拍照的工作,即在拍照的同时,可能也在进行着班级教育引导的工作,这种并行式的工作状态需要教师的注意力有效分配,兼顾到各种情况。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要做到面面俱到,抓拍到每一个孩子的活动状态自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自发性的活动中,孩子的站位或者座位都带有随机性,加上教师拍照角度的随机性,照片中有的孩子在C 位,有的则在相对靠边的位置就不难理解了。
与孩子的个性特质相关
幼儿虽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不可否认他们与生俱来有着不同的性格特质,这在集体活动中就会体现出差异性。有的孩子更倾向于活泼开朗,有的偏安静内敛;有的好呼朋引伴,有的好安静独处。
如果留意幼儿在园的集体照,可以发现有的孩子恨不得冲到镜头的最前面,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有的则很安静,甚至看起来想躲在别的孩子身后。这种差异性与老师的引导并无多大关系,更多与孩子自身的特质相关。
就如同成人群体一样,有的在社交场合中如“明星”一般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有的则乐于当一个倾听者。这种个体差异本身并没有好坏高下之分,但老师在拍照的过程中,这种差异性会自然地呈现出来。
11月22日“园全”家园共育系列公益直播课 课程学习内容截图
如前所述,孩子在班级照片中是否站 C 位其实由多种因素决定,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作为家长,无需对这个问题过度纠结,而是需要尝试从另外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勿对老师的排位过度解读
家长关注孩子是否在 C 位,其实关注的是孩子在园的表现和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但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排位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有时会考虑到孩子的身高,有时会考虑节目演出的效果,有时要遵循孩子的个人意愿,有时则完全可能是随机的。作为家长,对老师的行为无需过度解读, 赋予更多的含义。
从现实角度来看,爸爸妈妈对孩子在园状态的关注往往都是“个体取向”的,即关注自己孩子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做得如何,状态怎样等。而对教师的角色而言,同时肩负着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职责。
以拍照为例,在为孩子拍照时, 老师既要考虑个别幼儿,又要考虑整体状况,力求做到“ 公平”呈现孩子的状态。所以在拍照时一般会注意兼顾每个孩子的情况,做到“均拍勿偏”,机会均摊,但“均拍勿偏”仅仅是老师所设想的一种主观理想状态。老师拍照时会有兼顾的意识,但由于时间和情境的原因,老师无法真正做到,所以难免出现有的孩子出镜率高些,有的孩子出镜率低些这种情况。
关注孩子的感受
家长为孩子是否在C位而焦虑,这其实更多是家长自身的焦虑。或者说,是成人化思维产生的问题。
首先,孩子眼中的C位是家长心目中的C 位吗?在家长眼里,所谓的C位就是最中间的位置,如果有几排,则是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而在孩子眼中,怎样的才算是好位置呢?
其次, 成人会容易将孩子的位置与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联系在一起,但对于年幼的儿童而言,位置并没有如此多的内在含义。
在活动中拍照时,他们对于自己处在何处更多是一种随意而淡然的态度。在拍照的过程中,大多数孩子听从老师的安排和建议,只要老师说清楚排位的依据,孩子们自然会配合。如果是抓拍照片,喜欢镜头的孩子就会冲到镜头前面,而不喜欢热闹的孩子可能就甘愿当“配角”。
C 位的意义更多是成人的价值观所赋予的,而对孩子而言,对C 位本身的认识是抽象而模糊的。站位也好,座位也罢,自己是否喜欢,做事是否方便,感觉是否自在,才是他们更在乎的问题。
引导孩子形成平和心态
11月22日“园全”家园共育系列公益直播课 课程学习内容截图
当然,现实中不可否认存在这样的情况:孩子自己对位置有要求,也希望老师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但事实上可能并不如愿。发生这种情况,孩子很可能不开心,家长也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那么,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家长怎样应对这样的情况更为适宜?
倾听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心情是前提。当孩子觉得被支持、被理解之后,家长则可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引导孩子。
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位置,可以引导孩子思考, 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用什么方式和老师沟通。如果事实无法改变,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让自己一直陷于这种不舒服的情绪之中,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成长。
反之,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强调C 位的概念,刻意用成人的C 位思维去影响他们,无疑会强化孩子的不适感,对老师产生负面认 知,并无益处。
由此可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也是整个教育链条的基础,关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和信息的偏差,因此和幼儿园教育形成了一些矛盾,这是让幼儿园老师最为苦恼的;家长和园所思想上的不统一,给幼儿园工作也就带来了一些挑战。
如何帮助家长科学育儿,让幼儿如何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的挑战。继上一次家园系列直播课第一期结束后,园长、老师们纷纷都很期待第二期速速开课。这不,园园就给大家安排上了嘛!
上一次赖天利园长的分享《携手成长——新时代家家园共育》有的老师还意犹未尽,园园一同附上,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学习~
学习资源库
识别二维码即刻进入专业学习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