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幼儿每日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更是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为我园依托家乡资源开展的“长江文化”特色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把家乡特色文化融入游戏设计中 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机构推崇这样一个课程理念:“环境生成课程,环境如同教师一般,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幼儿园的课程来自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所以,我们在环境的布置上融入了具有南通特色的元素,将课程和游戏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 在环境布置中,我们围绕“江之骄子”这一主题,用图文并茂又不失童趣的方式,介绍了一些南通的名人。还用这些名人的照片制作了“名人牌”投放到区角里,让幼儿进行“翻翻乐”游戏:由一个幼儿随机翻开倒扣在桌面的“名人牌”,然后比赛看谁能最快说出名牌上人物的姓名。再比如我们南通独有的 “童子戏”。在开展主题活动之前,我们预先会在活动 室的墙面上布置一些幼儿观看过的剧中的人物形象,还在活动室专门设置一个“通剧表演区”,投放多样化的材料,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还可以把幼儿创作的有关童子戏的绘画、手工作品放在展示区展示,不仅能起到装饰环境的作用,还能增强幼儿对活动的体验,加深对民俗戏曲的热爱。 正因为南通有着如此丰富而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孩子们才能不断拓展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把社会资源融入游戏过程中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充满快乐而又自主的实践活动,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形式。作 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让他们在游戏中体察现实生活、探索事物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操作各种材料,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绘画活动 《小鸭》 中,因为我们幼儿园地处农村,很多家庭都会养鸭子,所以教师就利用现有资源,拿起摄像机,将鸭子走路、吃食、游水等这些鸭子活动的镜头都拍了下来。在活动开始的时候,生动有趣的视频一播放,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幼儿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自然,在下面一个模仿鸭子各种动作的环节上,幼儿模仿得惟妙惟肖。有了视频和游戏的生动铺垫,幼儿轻松地在纸上画出了各种形态的小鸭子。整个图画课过程中,教师抛弃了那种先讲解再示范,然后让幼儿依葫芦画瓢的方法,而是在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玩 一玩中进行,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3.把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中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电子游戏更是层出不穷。当今的电子游戏,远不如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民间游戏来得多姿多彩、变化无穷。为了让幼儿的区域活动充满乐趣,幼儿园的教师经过讨论,挑选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游戏,经过加工、改良,使之成为更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幼儿玩耍的游戏。比如跳房子,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提出不同的要求,游戏分单双脚跳、按数字顺序跳、分组按单双数跳等。此外,我们还根据各年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添设了翻河、跳皮筋、抓沙袋等游戏材料。有了合适的游戏材料,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就能看到幼儿三五成群地尽情地玩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游戏。整个游戏活动充满了创造与快乐,充满了自然与和谐,最重要的是让幼儿受益无穷。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结合身边丰富的资源来开展游戏活动,探索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游戏与课程和园本特色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