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SUNGLORY
第十三届“阅读启迪童心·创意引领未来”全国大赛已正式拉开帷幕,在分享了“书香校园建设解析”、“自制图画书分龄指导”等一系列专业、精彩的内容后,我们今天再来分享一篇关于“同课异构”的教师论文。“同课异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那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做?又该注意什么?结合实际案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教师论文会带来哪些启示。
文: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幼儿园 陈欢
评:教育专业服务事业部 周燕
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这个理念已被幼儿园老师广泛接受运用。教师通过同课异构,深入挖掘教材价值、研磨教学方法,不仅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更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分享阅读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早期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学法,在幼儿园或家庭实施的一种不以学习为直接目的、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起初,以成人为儿童读故事为主,随着口语词汇量的增加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过渡到分享式阅读,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继而发展幼儿自主阅读,并最终过渡到幼儿的独立阅读。它经过十几年的教育经验积累,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教材教学体系。作为分享阅读的种子教师,通过多年分享阅读教学,笔者发现这些优秀的读本确实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孩子们爱上阅读、善于阅读。同时在教学中发现很多读本都有潜在的教育价值。那么是不是每个读本都只能在固定的年龄段进行授课呢?笔者将以《上床睡觉》这一读本为例,深入探究该读本在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意义和教学策略,深入思考分享阅读教学中的同课异构策略,从而辐射到对其他读本价值的挖掘。
一、前期准备
活动内容确定后,承担活动的两位老师首先对《上床睡觉》进行读本分析。它主要讲了很多小动物上一张吊床去睡觉,直到吊床掉下来,动物都住院了。故事情节诙谐幽默,动物形象鲜明突出,幼儿容易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该读本的画面信息非常丰富,尤其在情节的推进上,图画呈现了多条线索:椰子树越来越弯、吊床越来越下沉、床上小动物的表情越来越严肃,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故事的结尾——吊床塌了!因此,利用线索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故事幽默的结局是该读本教学的重点。
其次,是确定授课的年龄段和授课方法。由蒋老师在小班进行第一课时的常规教学和笔者在大班进行排图讲述教学。
二、方案制定
两位执教老师就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这既带动了新教师对分享阅读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也使老教师在与新教师的交流中拓宽思路。在两种新老思想的碰撞下,产生新的火花。方案制定如下:
方案一:小班分享阅读活动 ——《上床睡觉》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大书。
2.能有序观察图画,根据图画中的线索推测故事发展。
3.理解故事基本内容,感受幽默的结局。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幼儿有上过分享阅读活动的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大书、鳄鱼医生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鳄鱼医生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小动物的家做客,我们看看是谁?
从它的穿着打扮你能知道它是干嘛的吗?
2.结局前置,猜测导入。
教师出示最后一页,引导幼儿观察故事结尾,大胆猜测故事起因。
医院里住了哪些动物?它们这是怎么了?猜猜看,发生了什么事?谁愿意和我们说说你的想法?
3.阅读大书,理解故事内容。
第1页:小蛇要做什么?猜猜看它会睡在哪个枕头上?为什么?
第2页:看看你们猜对了吗?谁来了?小蛇欢迎它吗?会对它说什么?
第3页:还有谁会上床来睡觉呢?猜猜看?是谁来了?它会睡在哪里?
第4页:(遮挡上床的动物)吊床上还有几个枕头?看到枕头的花纹让你想到了哪个小动物?(揭开谜底)是谁?
第5页:谁来了?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请你们仔细观察吊床和椰子树发生了什么变化?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第6页:猜对了吗?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动物们都住院了吗?
4.阅读大书,分享故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里是怎么说这个故事的呢?
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大书,图文结合进行阅读。
5.总结分享。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最喜欢故事的哪部分?
(提示:小班第一课时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基本内容,善于观察图画中的细节和线索并进行表达。蒋老师将结果前置充分引导幼儿猜测想象,再逐页进行图画阅读,帮助孩子们理清故事内容,这个想法打破传统的按序讲述策略,激发我们对分享阅读教学的再创造。)
方案二:大班分享阅读活动 ——《上床睡觉》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
2.能根据图画线索合理排序,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尝试用排图讲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读本的理解。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幼儿有排图讲述的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大书两本、读本PPT、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小动物图片,激发兴趣。
今天有很多小动物来和我们做游戏了,我们一起看看它们是谁?
你喜欢谁?愿意和我们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吗?
2.观看教学PPT,尝试排图讲述。
老师带来了一组和它们有关的图片,请你仔细看看,你能帮我排列顺序,将图片的故事分享给我们听吗?
3.大书阅读,进一步理解读本内容。
教师引导幼儿逐页进行图画导读:这个故事的作者也给图片编了顺序,你们想看吗?
第1页:小蛇想要做什么?它会睡在床的哪个位置,为什么?
第2页:这次是谁来了,小蛇的心情是怎样的?它会对狮子说什么?
第3页:谁愿意来说说这幅图的故事呢?
第4页:第4个来睡觉的小动物是谁?床上的小动物们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情?它们会对河马说什么?
第5页:我们一起看看是谁来了?小动物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床发生了什么变化?猜猜看它们最后会怎么样?
第6、7页:你猜对了吗?谁愿意说说这两幅图的故事?
完整讲述故事,图文阅读。
分享交流: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最喜欢故事的什么地方?
请你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带给你的好朋友,让他们也感受到故事的乐趣,好吗?
(提示:读本图画线索丰富,人物表情、动作生动,结局幽默风趣,但读本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在大班进行这个活动时我将重点设置在排图讲述上,鼓励孩子积极大胆地观察画面、根据线索进行分析,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更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验证效果
同一个读本不同的两个活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都不一样,但活动效果都较理想。均为幼儿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营造宽松愉快的阅读氛围。
反思
方案一:教学策略上蒋老师采取倒叙的形式让幼儿观察图画,既不会阻碍孩子大胆猜测又能把握读本主题。同时,蒋老师采取逐页解决一个重点的方法让孩子在第一课时把握一条主线索进行看图学习。教学过程指导上,提问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
方案二:一是关注幼儿不同想法。在活动中注意倾听并给予支持。当幼儿表达不畅时给予鼓励,使幼儿得到被重视、被关注和被尊重的感觉,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二是精心准备教具。除了PPT图片,还提供了分享阅读小书图片(无字,并且只有一面有图画,另外一面遮挡好),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图片对孩子的干扰。尽管孩子们没有进行过排图讲述活动,但仍能较好进行图片排序。三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做好师幼互动。在大班上小班读本,需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表现,将主导权交给孩子,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四、课程实施的启示
幼儿语言教学的互通性
传统的语言教学领域涵盖着听说游戏、早期阅读、儿歌欣赏、故事讲述等活动,分享阅读作为幼儿语言领域下的一个产物,本就是在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上衍生出的。我们在进行读本教学时,不能单一地将其视为图画的阅读和文字的认读,而应深入地挖掘每个读本的内在价值,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教学,使幼儿获取更全面的知识,习得更多的技能,从而应用于生活。
教师之间的相互碰撞
不同老师对同一内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进行分享阅读同课异构教学的探究能更好地促进教师间的心灵碰撞,使不同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得到碰撞,这也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分享阅读的分享理念。
总之,在分享阅读中导入同课异构的观念是一种创新,我们唯有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使孩子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章节选自2011年“阅读启迪童心·创意引领未来”大赛参赛作品)
评析:
本文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课异构”要求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本文选题建立在笔者多年的分享阅读教学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是否同一读本只能在固定的年龄段实行教学?针对研究意图,笔者结合分享阅读小班《上床睡觉》这一读本,在小班和大班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因小中大班幼儿具有不同的年龄发展特点和不同的阅读需求,因此“同课异构”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不同,所以具体的教学方法也不同。首先,小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口语词汇,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在于培养阅读习惯及阅读兴趣,对书籍的基本认识和倾听理解能力及简单表述的培养。其次,中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幼儿细节观察与分析整合的能力,而教学重点落在培养幼儿阅读策略(如预测、关联、推理、质疑等)和加强对阅读的理解能力。最后,大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故事结构及语素意识教学,教学重点就落在梳理故事主要结构,从语音意识、词素意识过渡到句法意识和语法意识。例如,同一个读本《上床睡觉》在小班具体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结果前置,再逐页进行图画阅读,而大班则采用排图讲述的方法,打破传统的按序讲述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打开了老师的教学思路,为后期教学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老师要注意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时,避免脱离目标过分求“异”、不顾学情“标新立异”等误区。
选题完成后,笔者对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构思。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有一个新颖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选题,还需完整的、清晰的、详略得当的结构。结构清晰的层次性不仅是笔者思路的完美体现,也是读者迅速抓住文章核心思想的线索。我们说一篇教育论文的基本结构类型包括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三种。而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从提出问题(同一读本是否只能在固定的年龄段进行教学?)到分析问题(前期准备、方案制定、验证效果),再到解决问题(课程实施的启示)。笔者思路清晰,同时文中涉及的教案也是目标明确、准备完善、流程顺畅、总结到位。
同时,本文达到了一定的专业高度,笔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同课异构” 概念表象的解读上,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笔者以分享阅读读本《上床睡觉》为切入点,构建两种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后对两种教学进行反思并再次回归到实践。从“同课异构”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在深入挖掘读本价值、创新教法方面达到显著的功效。
总体来看,本文选题新颖、结构明晰,并很好地运用了“同课异构”理论去深入挖掘分享阅读读本的教育价值,使得文章结论有理有据,具有较强的可参考性。
教育2017年第十三届“阅读启迪同心 · 创意引领未来”全国大赛通知
大赛 | 《把握提问过程中教学的“时效性”和回答对像的“公平性”论文评析》
版权声明
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