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半山小学附属幼儿园 李丹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集体小结是教师组织全体幼儿回顾学习过程、交流操作结果、梳理和提升学习经验、形成对数学问题共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讨论、梳理,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拓展幼儿的思维,放大数学活动的绩效。
“集体小结”
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价值与功能
一、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并协调幼儿的活动情况
集体小结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参与了多少项目、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学习常规是否形成。
每次小组操作活动后,我们会让孩子说一说:
“今天新的操作活动有没有去玩?”
“你还玩了哪几组活动?”
这样的询问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全体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而且也可以借此提示幼儿,如果还有哪些活动没有参与,可以在其他活动时间弥补,确保每个幼儿获得基本均等的操作机会。
数学活动是一种需要幼儿付出脑力的学习活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获得发展的前提。在集体小结的环节留出一定时间,让幼儿相互交流学习,从幼儿各自的介绍和交流中,教师就可以了解每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幼儿完成每项数学操作活动,都需要综合运用多项数学能力。
例如:《通向数学》小班课程“做蛋糕”,请幼儿给蛋糕先铺上奶油(即垫上活动单),再按序点上1-5个“樱桃”(即点子),最后再说一说怎么给蛋糕点樱桃。
这里不仅需要幼儿对点卡的顺序有所了解,还要有盖点卡的操作技能,以及表述操作结果的能力。在集体小结中,我们请幼儿展示自己为蛋糕点上的“樱桃”,交流各自点樱桃的操作方法及结果,说一说点出的樱桃数量以及是如何排序的,就能了解幼儿在多项数学过程能力上的不同水平。
数学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有序操作、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通过反思小结,教师组织幼儿检查自己的材料是否按要求放置,可以了解幼儿在学习常规方面的不同表现。
二、帮助幼儿巩固、强化和提升已获得的学习经验
经过个体建构的操作环节,幼儿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操作经验;但对于那些在尝试操作中形成经验的幼儿来说,此刻的经验还比较肤浅、形成的数学认识还不够稳固,需要得到及时的整理,这时集体小结就可以满足这种学习需求。
在《通向数学》课程小班按不连续量排序的“小小建筑师”活动中,不少幼儿虽然通过尝试错误完成了1-5数量的全范例排序,但他们的操作还不熟练。在集体小结的过程中,我们就通过引导幼儿回顾各自的操作顺序来帮助幼儿进行方法的比较,共同总结出有条理有顺序的操作顺序,由此巩固了幼儿的操作经验,强化了教学重点。
三、提供幼儿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的机会
幼儿的数学学习依赖于自己的经验,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在解决问题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集体小结的环节,幼儿通过同伴多种认知策略的汇总,可以获得思维方法的启发和提升。
幼儿数学活动中
“集体小结”聚焦的重点内容
集体小结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对教学中“学什么”、“怎么学”的归纳,小结的内容应围绕教学活动的重点(关键经验)、幼儿学习的难点以及幼儿学习的品质来进行。
首先,针对每节课的重点——关键经验进行集体小结。每节课的关键经验是数学教学重点的体现,反映的是“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幼儿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前,要注意两点:第一,教师自己对本节课的关键经验要有清晰的认识。第二,引导幼儿对关键经验进行小结,要立足于幼儿的真正理解而不是机械地背诵。
其次,针对幼儿的学习难点进行集体小结。并不是所有幼儿都能顺利完成操作任务,总有不少幼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些困难属于操作技能,可以通过降低操作难度来适应幼儿的发展;但有些困难涉及数学的某一关键经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为此通过集体小结来帮助幼儿寻找有效的认知策略、化解难点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措施。
第三,针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集体小结。幼儿的数学学习品质包括兴趣性、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等。数学学习品质直接关乎幼儿的学习结果,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不仅要帮助幼儿获得数学的关键经验,还要高度重视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影响,帮助幼儿形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因此,针对幼儿的学习品质,引导幼儿讨论在学习中“怎么学”也是集体小结必不可少的内容。
幼儿数学活动中
进行“集体小结”的方法策略
一、“完整演示”——对操作结果进行确认
“完整演示”是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把导入环节中教师示范的不完整演示重新完整演示一遍,以利于全体幼儿对操作结果进行核对、反思操作方法上的差距。这也是促进幼儿对学习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
如《通向数学》课程中班“撒花片”活动,让幼儿在玩撒花片的游戏中将每次撒出的5个双色花片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从而体验数量的可分性。
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撒一次记录一次,有的只顾撒而漏记了结果,还有的所记结果与撒出的结果不相符等等。在集体小结环节,我们请一个孩子正确完整地演示撒花片的每次操作结果,并请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进行操作结果的核对,以及操作方法的反思,促使幼儿发现自己有待改进的问题所在。
二、“问题讨论”——强化教学重点、难点
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好几个幼儿都感到困难的问题,这就一定要在集体小结时提出来进行集体讨论,以集体的力量来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讨论前,先请一位幼儿说一说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然后发动大家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这样做表面上看是解决了某个幼儿的困难,但实际上由于这个幼儿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可以通过剖析一个幼儿的问题,让更多的幼儿澄清思想。
例如,《通向数学》课程小班“公共汽车站”活动中,好几个孩子都受到动物大小的干扰,在判断多、少时出了错。
活动后的集体小结就引导其中一名幼儿将自己的出错情况告诉全班幼儿,这名幼儿的问题立即引起大家的共鸣,教师随即耐心引导幼儿想出了用“大带小”的一一对应方式,来克服“大小”的干扰,解决了两横排不等大动物数量的比较问题。
三、“经验分享”——理清幼儿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但一时又分不清孰对孰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做法是在集体小结中将冲突展现在幼儿面前,并聆听他们各自的想法,然后引导幼儿交流甚至争论,帮助他们不断审视自己的思路,从而获得正确的结果。运用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抓住冲突,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不断地碰撞。而教师的追问是帮助幼儿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辨明真伪的有效方法。
在幼儿数学活动的集体小结环节,我们最关注的是幼儿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认知策略、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习惯养成等。教师要潜心观察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善于捕捉各种信息,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为幼儿创设表达和思考的机会,使集体小结成为教与学的反思平台、思维碰撞的辩论平台、独创方法的展示平台,让集体小结成为幼儿数学活动的“点睛之笔”。
版权声明
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