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潜在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瑞吉欧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环境作为“第三位老师”,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形课程,应具有教育、记录的功能,并能不断地激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我们的主题环境创设即是基于此种理念,强调围绕主题活动内容,设计与之相吻合的主题墙或活动情境,布置活动区角;强调环境的“中介和桥梁”作用,要能物化目标、物化内容。环境创设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实施中,要鼓励幼儿和家长参与环境的创设,充分体现环境的教育性、互动性、参与性、过程性和艺术性,以实现环境与课程、教学、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实现“环境”与幼儿、教师、家长的不断“对话”。
一. 主题墙的变化
“生活中的标志”:张贴幼儿自主绘画的标志,分为生活中观察到的标志和自己设计的标志两大类。
“幼儿园的周围”:请家长带幼儿参观幼儿园周围环境,并鼓励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自主表达对周围建筑的了解。
“生活中的职业”:结合主题,鼓励幼儿自主绘画生活中的多种职业,加深对周围环境的了解。
评比栏:内容作了调整,根据班级孩子一日生活存在的问题,将其中“按时入园”换成了“不打闹”。
“气象站”:增加了温度计,幼儿根据自己需要,可选择收听天气预报或者自己查看气温计进行记录。
增设“我生活的周围”作品展览墙:请幼儿和家长一起调查家的周围有哪些建筑物和设施,鼓励幼儿用不同形式进行表达,如表格、绘画、幼儿口述家长整理文字等。
增创“图书角”和“巧手乐”,利用起床的时间供幼儿观看和游戏,减少消极等待。
二. 活动区的变化
(1)语言区
讲述处增设幼儿自制图书,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记忆深刻的事,并放入文件夹中,活动时自主翻阅和讲述其中的故事。
讲述处用废旧纸箱自制“新闻播报台”,满足幼儿进行新闻播报、讲故事等需要。
(2)科学区
认知学习处新增了部分自制玩具,如标识翻翻乐、摇车牌、七巧板、魔方等,满足幼儿多种游戏需要。
观察探索处有幼儿种植和养殖的动植物,提供了种植工具。投入初期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于是教师开展集体活动进行记录指导,幼儿利用餐后时间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记录,卓有成效。
(3)美工区
欣赏处合理利用空间,在美工区窗边围栏上设置美术袋,展示幼儿作品。结合主题和区域创设,分为三类作品展示:回家的路、运动场上真热闹和过年的时候。
孩子按不同剪法剪出的作品放在透明桌垫下进行展示,有利于孩子观察学习。
背后的故事
区域活动时,美工区的剪纸区域,满桌子都是纸,原来是孩子为了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案,把盒子里的纸全翻了出来。老师组织孩子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请值日生发纸。”
“可是,有时候值日生不在这个区域呀!”
“那请老师发纸。”
“可是,老师有很多事情,照看许多区域,有时候会忙不过来。”
“那就规定在取纸的地方,贴一张‘每次只拿一张’的纸条。这样,不管谁一拿纸就能看见。”
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新的规则制定了。
(4)表演区
“野兔城市”舞台:新增头饰和职业服装等游戏材料,并新添了幼儿游戏的照片,供幼儿观察学习、满足幼儿多种表演需求。
“家乡小吃店”主题游戏,新增馒头、臭豆腐等游戏材料及半成品材料,并增加了食品图片,幼儿在区域内模仿成人劳动,萌发角色意识。
(5)建构区
桌面造型区新增雪糕棒材料,供幼儿进行桌面建构,孩子们兴趣高涨,搭建出“房子”“烤火架”“餐车”等物品。
大厅隔断墙的空闲隔层展示幼儿新搭建的作品,并张贴了幼儿自主搭建的主题照片墙。
大型拼搭区展示了幼儿合作搭建的幼儿园作品。
(6)生活区
饮水处张贴“今天你喝水了吗”图示,结合晨检牌的颜色设置取水量的提示。在投入后发现拿绿牌的孩子也想喝一杯水,于是教师新增相应的文字说明,提示语也替换为“欢迎大家多喝水”。
背后的故事
孩子排队喝水,有孩子提出异议:“你拿的绿牌,只要喝半杯水,你接这么多干嘛?”
“难道不能多喝一点吗?”
“难道你没有看标识吗?”孩子继续质疑。
老师发现了标识出现了问题,马上组织孩子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自主按需喝水。于是孩子们重新约定了标识的意义,即:欢迎大家多喝水,建议红牌每次不少于一杯水,绿牌每次不少于半杯。
(7)运动区
新增了风火轮、圈等民间游戏材料,并张贴幼儿学习跳绳后创新的多种玩法照片,供幼儿观察学习。
三. 吊饰的变化
用藤帘做区域标识的装饰,并张贴了幼儿活动的照片。
选送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一幼儿院
主题来源:《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大班下主题六
班级教师:吴岚 杨欢
保育老师:刘晶晶
指导教师:侯俪
指导专家:周丛笑 罗红辉
撰文:吴岚 侯俪
审核:罗红辉 侯俪
终审:周丛笑
图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