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是一个情绪人格很负面的人,我从小长大的环境不是
说实话我是一个情绪人格很负面的人,我从小长大的环境不是很好,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还会大打出手。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是他们的争吵我现在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谈这个话题的我现在已经31岁了,有一个还没到三岁的孩子,有一个还是“孩子”的丈夫。曾经我和部分女性一样,觉得婚姻就是坟墓,琐碎的婚后生活以及孩子老人的同住所产生的矛盾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和我丈夫经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我因为不懂得情绪的表达而常常生闷气。直到有一次,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因为乳腺手术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经历,我才醒悟过来,原来情绪是需要表达和调节的。加上我知道在经常争吵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的感受,于是我努力对家人温和,对孩子更加有耐心,我不想让我的孩子成长的环境跟我一样,我在自我管理情绪的同时也在从小教我的孩子学会情绪的表达、理解和调节。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寻情绪人格建构的关键所在。
孩子的情绪教育,通常来说能够管理的只是海面上那冰山一角,真正冰山下的那一大块是需要长期的人格内建形成。如果在孩子的情绪教导上,我们只做冰山上面情绪管理的那一块,却不管冰山下情绪人格的那一块,你会发现情绪的教导效果非常有限。
我知道我情绪管理不好,于是花钱在网上学习情绪管理课程,上的过程我觉得太有道理了,我应该怎么怎么改善自己,对老公应该采用什么什么方法。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开门的前一秒我告诉自己说,一会儿看到老公,一定要温柔,要面带微笑,有矛盾冲突一定要先表达情绪……
然而事实是,回到家前几分钟还是很友好沟通,我一边带娃一边整理杂乱的屋子,看到老公一直葛优躺沙发手里还抱着手机,就一把火上来,结果什么情绪课程全都抛到九霄云外。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如果知识的学习跟你原本的内建人格不一致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学习其实很有限,效果也不好。所以,如果要教导孩子有良好的情绪,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他打好底子。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情绪人格原本就被构建得很好,那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很好应对。但如果孩子原本的情绪人格就很负面,有很多的伤害和破损,那即使想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改善和管理,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童年的经验建构人一生的情绪人格显得非常重要。
还记得当年在大学心理学课上听过的弗洛伊德吗?他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他的研究发现:虽然那些精神病患者致病的原因很多,但是他们似乎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似乎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童年,或是曾经受虐、父母离异,或是遭遇过非常严重的情感创伤。在探讨过这么多精神病患的例子之后,弗洛伊德相信,童年时候的经验正在建构孩子的情感人格,而这个童年时候内建的情感人格,会跟着这个人一辈子。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生活艰苦的年代被广泛流传,那个年代的父母为寻求生计根本顾不上孩子,那是被逼无奈,如果条件稍好谁不想天天陪伴在骨肉身旁呢?可是今天的有些父母可能认为孩子独立,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不让他一直跟在身边,要训练他独立,最好早一点自己睡觉,早一点自己做事情,甚至离开他培养其独立性。
然而事实呢?有相关的研究给我们的结果是相反的,并不是那些早期跟父母脱离,跟父母疏离的孩子比较独立,反而是早年家庭温暖,跟父母有紧密情感连结的孩子,比较早独立。
这个周末我带我家孩子去附近的游乐场玩,换票、拖鞋之后我对孩子说:你去玩吧,妈妈就在吧台这里。孩子说:好。然后就跑去玩了。玩一玩之后,就会边爬网格边对我说,“妈妈,我在这里”,我就说:嗯,好。孩子就又继续玩。这时旁边来了一对母女,女孩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妈妈很年轻漂亮。“这个周妈妈陪你一天,你看我都带你来游乐场玩,开心吧,你爸爸就没带你来过吧?”妈妈对孩子说,那女孩没有回答,一直扯着妈妈的小白裙,却迟迟没有想去玩的冲动,经过妈妈的拖拽和劝说“我又不走”,女孩才勉强进到乐园里,可是时不时要看看妈妈,生怕妈妈突然消失不见。妈妈呢,自女儿进到幼儿园里就一直低头玩手机,时不时抬头看看孩子还在又继续看手机。
这个妈妈可能还会误解自己女儿不愿意去乐园玩是因为更加喜欢和自己在一起,心理会不会想“我的孩子多需要我,她跟我多亲啊”,但其实不是这样!这个孩子为什么紧拽着妈妈不放?有那么诱人的乐园可以玩,她为什么不去?因为她生怕一放手,妈妈就不见了。
那种紧紧抓着父母,不肯放手不敢去玩的孩子,表示他的依附关系其实是很不安全的。
我就在幼儿园工作,看到过太多孩子入园时在幼儿园门口和家长上演“生离死别”的那一幕,有的孩子还没到幼儿园就会抓着父母不放,说什么都不听。你不要以为孩子很爱你,或是这家幼儿园不够好,这是孩子在告诉你“你对我的爱不够细腻,你爱我的方式不对”。
这就是安全依附关系建立是否健全和健康,当孩子确信父母不会离开他时,他就会放手去玩一下没问题。当孩子心里有一个安全的确信,他就会比较早地展开探索行为,也比较早独立。相反的,那些整天黏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孩子,他们探索行为出现得晚,探索行为也比较少,就会直接影响他的智能发展。
你如果希望孩子早一点在身心方面都能够真正的成熟独立,其实你要给他爱的满足,而不是剥夺他爱的需要。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可以放手跟你说,“妈妈我去玩啰”,你就会知道你做对了。
最后要说的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想要做到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我曾经带过一个“特殊”儿童,孤僻、多动、少言、固执,家庭正常、父母正常,就是父母爱动手打他,可以说他每天只要不听话就会被打,有了弟弟之后被打的频率更是增加了。
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孩子,但事实上研究的证据却告诉我们,打骂孩子和逼迫孩子是完全不科学的做法。在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给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END
作者:小敏
排版:小鱼
扫码关注我们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