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在教育评价部分再一次强调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由此可以看出,《纲要》是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非常注意一日生活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但在小班的情感教育中往往会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收效甚微。以下是我对小班一个故事活动的一些感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分享。
故事《下雨的时候》中,我首先让幼儿回忆自己下雨天时怎样避雨的?幼儿很感兴趣,有的说:“打伞”,“穿雨衣”,还有的说:“穿着雨批”我进一步启发幼儿说说手中没有雨具时,可以用什么方法避雨?—–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踊跃。“到大树底下避雨”“到房子里面避雨”“用衣服放在头上”—–幼儿动脑筋纷纷想出很多办法。
然后我为幼儿讲故事,请幼儿仔细听一听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样避雨的?幼儿听得很认真,对于相关的几个问题如: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面都有谁?小兔子用什么办法避雨?它看到小伙伴被雨淋湿时是怎样做的?幼儿基本都能回答出来。
最后我又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幼儿的回答真是让我啼笑皆非。赵一维:“我喜欢小白兔,因为它长得漂亮。”许珊说:“我喜欢小鸡,因为小鸡会下蛋。”马傲也抢着说:“我最喜欢小猫,因为它被雨淋湿了。”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结果我又继续引导:“想一想故事中谁表现得最棒?”很多幼儿都能说出小白兔表现的最棒,但对于喜欢故事中的谁却很难说出.我又让幼儿猜一猜潘老师最喜欢谁?我告诉小朋友最喜欢小白兔,因为小白兔能动脑筋想办法,还喜欢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我想通过故事影响幼儿使幼儿能够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受大家喜欢的,平时怎样做小伙伴才愿意和你交朋友?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结束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活动各环节比较连贯,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也很高,目标中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要求都能完成。情感教育尽管在讲故事时有所渗透,但幼儿难以接受,就只好在活动结束时再进行强化教育,这样的情感教育有点牵强,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产生这种教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还是在方法的运用上不恰当?对小班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也是我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的问题。
1、角色互换。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角色的真诚、善良及其他优秀品质,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持正面教育。使幼儿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3、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各环节中,注意情感教育的随机性,把握时机,适时引导。教师多观察孩子的言行,充分捕捉各种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对孩子出现的良好行为、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强化和纠正,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4、环境创设相结合。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幼儿情感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
5、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直观的形式多样且丰富多彩的方法,切忌简单说教。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认识到教师、广大家长以及全社会的人都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所谓“身教重于言传”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吧。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我的困惑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