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身后一定有优秀的父母;同样,每一个熊孩子的身后一定也有不称职的家长。
最近大热的戛纳获奖电影《何以为家》,12岁的男孩赞恩站在法庭上控诉“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既然生下了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养育?赞恩对全天下的父母发出了灵魂拷问。
这世上有多少父母像赞恩的父母一样,以为把孩子生下来,就尽到了父母的全部义务?以为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借父母之名任意挥霍;以为打着爱的旗号,就可以一味控制与索取?
这些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的父母,每天都在上演着人间的悲剧。我们就跟着最近的几起新闻热点事件,来看看4种坑娃的父母以及他们的教养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
新闻事件1
男孩在书店凶店员
妈妈却说:“他还是个孩子”
事件回顾:一个男孩在书店里大声念书,书店店员提醒他这样会影响别人看书。
男孩听后反问道“你哪只眼睛看到他们在看书了?他们看什么书?”还不断重复着“信不信我抽你”这句冲击性十足的话。他的妈妈过来后,没有批评男孩,也没有对店员道歉,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还是个孩子。”
关键话语:“他还是个孩子”
深度分析:小时候养而不教,长大了可能危害社会
“他还是个孩子”,仅仅一句话就暴露了妈妈的纵容, “信不信我抽你” 满满的戾气和攻击性,已经暴露出孩子一定的暴力倾向。一个带有戾气和攻击性的孩子,长大后打人伤人的概率很大。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为人的行为都有延续性。
孩子小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对错的分辨能力。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苗头,父母只会拿“他只是个孩子啊”“他还小不懂事” 用年龄当做开脱的借口,而不是给孩子引导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在父母的纵容下,孩子没有机会纠错,改过。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肆意滋长自私、无礼甚至是暴力。那时父母再想去教育,已经为时已晚。
惯子如杀子,今天你不跟孩子讲道理,约束他的不好行为,从今天的小恶到明天的大恶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小时候的养而不教,长大了可能危害社会。
有一句网络流行语:今天你舍不得教育他,总有一天社会会替你教训他。
为人父母,要爱护孩子,更要教育好。让他从小学会“明事理,辨是非”,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新闻事件2
因为考试成绩不满意
妈妈把孩子扔在了高速路口
事件回顾:一位妈妈把孩子扔在了高速路口,民警跟她取得联系后,坚持说“不要孩子了”,而理由仅仅是因为孩子考试有一门只考了81分,而不是妈妈预期的95分。
关键话语:“你必须为我争气”
深度分析:妈妈的爱跟分数紧密挂钩
不知道妈妈有怎样的心愿没有完成,需要如此逼迫孩子“为自己争气”。
不惜说出“想走法律程序就走法律程序!反正我不要他了!我就是不负责,你起诉我吧!”这样绝情的话语。这对一个孩子来说,该有多么的恐惧、伤心和绝望?
父母这种对分数的执念,对孩子优秀的渴望大过了对孩子本身的爱,会让孩子害怕和疲累。孩子会认为:妈妈的爱是跟分数紧密挂钩的,只有用高分来换取妈妈的爱,否则就要承受各种嫌弃和侮辱。
对分数有了执念的父母,一味逼孩子苦读,其实是一种情感虐待。孩子不是父母换取荣耀的工具,不是没有自尊和自我的学习奴隶。
这样的亲子关系无疑是一种互相伤害。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折减了亲昵、信任和爱,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爱的幸福。
很多父母,自己是一只不会飞的鸟,孵出一直小鸟后,却拼命要求小鸟去翱翔。把太多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孩子承受太多,根本无力高飞。
人的一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跑的有多快,而是能够跑得多远。
父母不妨换种心态,别为孩子的“分数”而较劲,不要求孩子为自己争脸,对孩子的爱不附加条件,只是单纯地付出和欣赏,你会发现,孩子已经是优秀的“作品”了。
家的含义不仅仅是一处容身之所,而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明亮的成长环境,是责任、是呵护,是爱。
新闻事件3
北大学子杀母案
事件回顾:曾经的北大学生吴谢宇,是众人口中完美到毫无缺点的学霸男孩,一路贴着“自律”“热心”“高智商”的人设标签,是同学眼中的“宇神”,常年考试第一,横扫各种奖项。更是残忍杀害自己亲生母亲的逆子。
关键话语:“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深度分析:只有完美的孩子才配做妈妈的孩子
吴谢宇在妈妈的严格要求下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周围人的眼中他“高智商、安静、自律、上进、目标明确”,几乎没有经历过儿童期的淘气、顽皮,到了青春期,依然没有一点点的叛逆。这种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反常现象,已然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他安静、自律、上进的外表下,心中早已住进了魔鬼。这个魔鬼就是他被压抑的情绪和愤怒。当一个人从小被妈妈要求做完美小孩。不敢愤怒,不敢有自己的意愿表达,他的内心会积攒很多的愤怒,就像气球一点点吹满了,就会爆炸。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内爆人”。一旦爆发,那些平时越是被压抑得狠的,反弹就越厉害,越容易失控。吴谢宇不惜以同归于尽这种极端的方式摆脱母亲对自己从小到大的软控制,最终酿成了悲剧。
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真的可以把人逼疯。因为这是披着亲情柔纱的强势而虚伪的强盗逻辑。这类父母借着爱的名义,固执地将自我推崇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习惯于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往里面填东西,而恰恰忽略了他是一个人。甚至不惜用自苦和恩情来要挟孩子,以达到自认为完美的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李雪曾说:爱,是“如他所是”,非“如你所愿”。
尽管孩子的生命由父母所给予,但最终为人生负责的还是孩子自己,“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本质上就是一种剥夺孩子选择权的行为。父母要懂得放手,懂得留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去试错,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这样孩子才会形成健全的性格。
父母之爱,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亲密的照顾与陪伴,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新闻事件4
花650万美元给女儿买进斯坦福大学
事件回顾:赵雨思,步长制药公司董事长赵涛的千金,涉嫌花650万美元(约4400万人民币)买进斯坦福大学。事情败露后,赵雨思被斯坦福大学勒令退学。
关键话语:“孩子,你不用操心,没有爸妈用钱搞不定的事”
深度分析:替孩子“代劳”,是剥夺孩子的独立与成长
“孩子,你不用操心,没有爸妈用钱搞不定的事”这句话是毒药,会“杀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立能力。
花4400多万人民币买一个名校资格,这样的事情让普通人瞠目结舌。世界一流名校是多少学子们的神殿,对于他们来说通往神殿的道路充满了汗水与泪水。而对于赵雨思们来说,通往神殿的道路,充满了钞票和父母的手。他们不需要努力付出,父母就已经铺好了路。
没有缺乏远见的父母,才会为孩子“代劳”本该由自己完成的事。
有远见的父母知道只能陪伴孩子的前半生,因此,更应该培养孩子后半生应对风雨的能力。他们不会自己代劳包办,让孩子沉溺在温室中,而是懂得让孩子吃苦。让他们知道生活很难,只有让自己强大,才能被生活温柔以待。小的时候多流一些汗水,长大后,才能少流点泪水。
教育是一场父母与子女的相互成全;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关系,大概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