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书十几年的老师,我始终认为,教学无大事,教育无小事。要用眼、用心去发现身边的每个孩子的特点。
几年前,去一个学校听科学课,发生了这样一件让我久久难忘的事。那节课老师让学生观察泥鳅,有的孩子说是黑色的,有的说游起来很快,有的说看起来它身上很滑,突然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我看见泥鳅放屁了。”结果是前几个孩子受到了表扬,最后一个孩子的回答老师紧张的摆了摆手,示意其赶紧坐下。当时,我觉得很遗憾,就这样一个特别好的评价契机,没有抓住。
“这学生上课从不乱说话,坐得直,手平放在桌子上,特别好,好学生,有发展。
这孩子上课从不会安静,老乱动,手就没闲下来过,特别差,坏学生,没前途。”
这是我上小学时我的自然老师说过的话,当然,记忆的如此深刻,是因为第二句就是对我的评价。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是自然课(现在的科学课)上老师讲溶解。我发现当溶解一块方糖时,在升高温度的同时时再加上搅拌,溶解的效果更好。但那节课老师只是让我们实验出升高温度就能加快溶解。于是我想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就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了起来,结果被老师发现并给予了第二句的评价。
所幸的是,这个老师的评价并没有应验。我现在也成为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教育工作者,那么到了教师岗位,我就一直坚持不能过于随意的用平常的惯性思维去思考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
教师的评语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无论一个学生表现优异也好,散漫也罢,但他们从小都会在心中有一粒种子埋下,就是要听老师的话。
进一步深入的剖析一点,老师相当于孩子在学校的家长,老师的话是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比如,家里面爸爸是个文学家,不出意外,他的孩子耳濡目染,文学素养不会太低;爸爸是有名的厨师,他的孩子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耳濡目染,饮食习惯不会过于“邋遢”。
而在学校的环境里,孩子最信任的那个人,就从父母转向了老师。我们的一句话,分量足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因为他是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换句简单的话,一个任务,如果一个孩子真的完成起来很困难,老师不停地在一旁鼓励,孩子也许就会顺利的完成。又比如,一件事情是可以由有建设性的多种方式来解决的,如果老师不断地启发和引导,这种思维就会影响孩子看待事物的多重视角。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告诉他,这任务难,你做也是白做,或者这件事你就按我说的来,让干什么干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教师的言语对于学生有着重于泰山的份量。我们对学生说着一种很重要的话语——评价。
回到文章开始的那节科学课,前面那些孩子该不该表扬?应该,因为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并且真的去看了,去说了,受表扬无可厚非。但是最后那个孩子就该接受几下冷冰冰的摆手吗?我课后去问这个学生,这个学生说观察时,他发现泥鳅的尾部确实冒出了气泡,他就猜想这个泥鳅放屁了。什么叫“观察”?是“看”后再加上“思考”,才组成了“观”“察”。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要评价那个科学老师的水平,因为老师可能会因为当时课程的安排或一些外在因素,忽略了这一点。但值得深思的是,一句看似简单的评价,教师应该怎样去斟酌,怎样花心思去思考如何避免不恰当的评价。
为什么要评价一个学生?
为什么要评价一个学生?一部分是为了链接我们课堂的教学安排,使每个环节更润滑,尤其在现在的探究性课堂中,学生在大方向里自主的学习,植入了大批自己的思维世界,就更需要评价来支撑这个课堂。怎样去评价就成了一门“艺术”。孩子会在课堂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状态,积极、平静、懒散、排斥,但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是需要评价的,而且都是在心底向往着好以及恰如其分的评价。
“夸”不一定就是好的牵引。如果还是用刚才那个泥鳅放屁的实例,看似那个被“冤枉”的男孩子得到了批评,那些好学生得到了“应当应分”的表扬,但这个处理其实是很危险的。教师真正需要观察的是其实那个被“冤枉”的男孩子。
我感觉一直以来似乎我们都遵循着“循规蹈矩”的好与坏的划分形式。只要是积极的,按老师意思走的,“顺着”老师的学生都会得到表扬。一些“瞎说的”,“逆着”老师的学生都是“捣乱分子”。那么学生心里也会埋下了这样一个准则。那想一想,我们真正交给了学生什么?是教他们这个年龄不必过早触及的“世俗“,还是教真正领悟这门课的真谛。
做自己行为的第一责任人
一土目前项目制学习关于评价的改革,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孩子们可以通过一个个任务机会,慢慢可以观察自己,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并且,通过多维度、可量化的徽章体系评价,来构建一个适合孩子自己的学生画像。
我们每次课最后 20 分钟,来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不说话,一个理由是模式不熟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孩子们认为,评价他们是老师的事情。但,我们要教会孩子,做自己行为的第一责任人。
于是,我和两位老师引导着每个组的孩子,根据一些预设的问题,回忆今天发生的所有,亮点、遗憾,孩子们慢慢地打开,说一两句到互相讨论,最后找老师“讨价还价”。
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孩子们慢慢习惯了行为习惯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很多时候孩子们在自己管理自己,包括课堂的秩序、物品的使用、参与的热情等等。每个孩子都在塑造着自己的学生画像。
近期活动推荐
5月13日周六9:30-12:00,有一土北京小学部的探校活动:一土究竟有哪些特色?我们如何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扎实深入的完成核心素养的构建?一土的语文、数学、英文学科教学是如何实施的?老师们如何实现对孩子个体的关注和支持?
欢迎大家来到一土,来到这所“内心充盈、乐天行动”的学校,与我们面对面深入交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