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儿戏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ODI5NjQ2MA==&mid=2247487975&idx=1&sn=baacc3f8f0a022a1841bd705621ba2ae
题图:来自HYPEBAE
作者:晨宁,住在纽约,是两个混血男孩的巨蟹妈妈,爱摄影、正念和运动。曾就职于管理咨询,她关注发展心理学和早期教育,把育儿知识整理成了接地气的工具,汇集在了「儿戏国」公众号里。
不管从东西方任何的一种音乐审美来看,她都是闪闪发光的。在油管的留言里,有人称她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典范,有的人觉得她的琴声给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带来了和平和治愈。
在这里,无数作为妈妈的你我,大概都会很能感受到一个小女孩的天赋、热爱、坚持,为此,我慢慢地喜欢上了她。
看过了她父亲的采访视频,也才知道如今她每天练习超过6个小时。不少人也在想,也许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爸爸吧。
是的,虽然这些事情看上去太过高大上,太过不切实际,是我们平凡人难以达到的,可是我相信,父母的那份看到和支持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技之能并不是为了一鸣惊人,出成绩得奖项,而是为了享受这项技能给自己带来的心流和忘我,去庆祝每一个进步的里程碑,这些也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01.
我对脑科学很感兴趣,研究过很多关于大脑认知科学领域的话题。
大脑是怎么有效学习的?
在我看来,六岁的Miumiu能有着对音乐这么大的热情,撇开天赋和坚持,她的学习方法一定是有效的。
在这个充满焦虑,充满诱惑,每个孩子和大人都将不得不终身学习新技能的当下,如果能掌握有效的方法,学习是事半功倍的。
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人类的学习原理和路径,下面是我做的整理:
1)孩子和大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成人和儿童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人的学习方式是线性的,就好比像上图这个完整的回路。
我们对一个话题产生疑问,去做假设,会去找资源,会去问专业的人,去实践、去反馈,这是我们的大脑被多年训练的习惯性思维,我们太熟悉这样的学习方式了。
然而,儿童学习并非如此,他们的探索来自于——我对这个感兴趣,我对那个也感兴趣,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因此,他们的学习也会长期处于上图标红的探索区域。
举个例子:6岁哥哥奋笔疾书的建筑画之一
2)孩子学习是以过程为导向的
对于孩子的学习,成人会太看重能拿到什么成绩,什么分数,考到什么学校,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局限。
而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他们怎么能知道学习其实是探索知识,连接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过程?
当然,抱着一个功利心,也就更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我驱动力和自我修复力了。
原动力:我的孩子想去学的东西,是因为他愿意努力?还是他有天赋?
成长型思维:我的孩子遇上困难是什么表现?一切改变不了?还是肯努力一切都可以变好?
预期:我的孩子觉得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去探索未知的事情?还是拿到高分证书升级?
父母的责任,就是支持兴趣,用脚手架的方式在孩子能力不足时提示一下,当他不能把新旧知识融合的时候帮助一下,同时,发现孩子有能力了,我们也能放手。
掌握学习一项技能正确的路径,接下来才能去聊怎么发现兴趣、支持学习。
02.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会一次又一次重复地玩某种类型的游戏,一次又一次提出同样的问题,一次又一次让你读同样的绘本?
以Miumiu的例子,三岁的她能够很精准地把车里放的音乐唱下来,屡次三番的行为模式被爸爸看到了,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音乐启蒙。
是的,如何通过行为模式和孩子的问题,推断出兴趣的可能性,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这种行为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她爱唱歌」「他玩恐龙」,而是在「爱唱歌」「玩恐龙」的基础上去推断行为偏好。
人都是有固定行为偏好的,ta喜欢搭建积木,来源于爱连接物体;ta喜欢交通工具,来源于爱运输物体;ta喜欢躲在帐篷里,来源于爱封闭空间;ta喜欢拼图,来源于爱定位方向。
如果这些行为偏好没有一遍又一遍被看到,是很难看出孩子喜欢什么的。
03.
为了找到孩子的行为模式,会让你对孩子的问题更加敏感。
1)不是给答案,而是给方法
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的目的永远不是提供答案。
这对于成人来说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有「线性的思考」和「以结果为导向」,很容易就会脱口而出「这样肯定不行」「我知道那样可以」。
然而,孩子的学习是来自于试错,和自我发现,这些是现成答案无可替代的。
与其说「我早告诉你不行」,不如说「这个试过了,看上去行不通,不如看看其他方式」。
这是一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转变。
2)孩子觉得我们重视问题
说到问问题,有孩子不怎么问问题,也有孩子拥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而对待孩子的问题,我或多或少都会写进他们的学习笔记。
写下来的目的在于让他们感觉到,妈妈很重视我的问题,这样的重视,足以让她把问题记录下来。
这样记录的方式可以带来日后回顾,看看当初的兴趣,当初的答案,即便这个问题没有被探索和回答,当五年以后再回头看,孩子对自己幼年感兴趣的事情也会有迹可循。
弟弟(4岁)喜欢和甜食有关的一切,喜欢看烘培书,我把他喜欢的食材都记录下来
04.
这是我记录孩子学习笔记的问题框架,从一个兴趣主题的开始,到连接已知和未知,再到对困难的调整,最后到输出学到的东西,进行整体复盘。
通过大量对脑科学的研究,总结下来的这个视觉化的「项目式的学习回路」:
这个框架能帮助我更有条理地记录孩子的兴趣,知道孩子学到了什么程度,在纸张上的文字也能让翻看时更有成就感。
我没有把自己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是不希望大家拘泥于我的形式,记录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手写,可以电子版,过程会有混乱和反复,思维会跳跃也会停滞。
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是需要花精力、时间的事情,我希望通过这个学习笔记的方式,能让你看到我们平凡人能做到的更多可能性。
学习笔记归根结底是让我们能更有心,去体会孩子的学习方式,去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去调整自己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
这一切都很难,要有这样的思维转变也需要很多的刻意练习,但跨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值得的庆祝。庆祝我们的不完美,庆祝我们的接纳和改变。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