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寄石先生今年九十多岁了,但依然思维敏锐、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此次南京之行,在唐淑先生的引荐下,终于有机会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学前教育大家。
赵寄石生于一个牧师家庭,早年就读于苏州景海女师,其后当过8年的幼儿教师,1948年到美国留学,修完托儿教育研究生课程后回国,在南京师范学院(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新中国幼教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其间,赵寄石历经了“全盘接受”苏联教学模式、在批“苏修”时期“全盘否定”苏联教学体系的历程。
所幸的是,文化大革命并没有殃及到赵寄石的研究。
上个世纪80年代,赵寄石负责南京师范大学幼教系重建,并将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教育实践”这一学科建设原则发扬和光大。在她的倡导和带领下,教师们深入幼儿园,开展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为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这一做法已经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教师的传统。
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的做法让赵寄石发现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幼儿园课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弊端,他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她在幼儿园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教育”的思想,并在幼儿园中实践这种思想,拉开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赵寄石带领团队又开始了幼儿园领域课程的研究。1996年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套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及艺术五大领域为组织线索的幼儿园课程方案。
赵寄石还非常注重跟踪国外最前沿的幼教科研成果,并与国际相关组织合作,在中国开展国际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她构建了自己的教育生态观。
赵寄石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研究幼儿的行为不仅要重视人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还要重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它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人生过的直接环境,如幼儿的家庭和幼儿园。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自荐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对幼儿发展至关重要,幼儿园的重要职能是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幼儿发展的微观系统是由活动、人际结构、角色三个要素构成,这个直接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发生作用。
幼儿就是通过观察活动、参与活动,与其他人建立多种人际关系,形成人际结构的,随着个人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就会出现“生态变迁”。
基于这样的认识,赵寄石提出在幼儿园的教育中,重视活动的设计和环境的创设;重视家园共同体的构建;重视幼儿从家庭-幼儿园-小学的“生态变迁”;重视幼儿在班上、家里、邻里间多种角色的承担,履行多种行为职责,通过这样的角色承担,建立多种人际关系。
如今,她的这些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及。
2010年3月25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所)在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赵寄石学前课程思想研讨会。虞永平教授系统回顾和梳理了赵寄石学前课程思想。他指出,赵寄石在八十年代初进行的幼儿园综合课程改革对打破长期以来的我国学前课程大一统的局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她提出的尊重孩子、用系统的、整体的和互动的观点看待学前课程等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