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红岩:《“管理”之“心”解读》
2023年6月19日星期一
事件一
离园时,新调整后的接送顺序有些混乱,家长不清楚正在接的是哪个班级;自己的孩子应该从哪个门接;来晚的、未打卡的是什么时间、怎样的方式接;幼儿园正门口电动车、机动车停放有些混乱;一些家长离园后带着孩子三五成群聚于门前……
立刻组织管理人员研讨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尽快调整接送秩序,让幼儿入园、离园更加顺利,减少人员聚集,做好安全工作。
事件二
走进混龄班观摩半日活动,并与老师们交流,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混龄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尝试修改教师作息时间,保障两位老师能够同时指导幼儿进行工作,并提出在适当的时候将专职保育教师更换为教师岗教师,三位教师轮岗保育,更有利于班级开展混龄教育。
事件三
今天是幼儿运动会开幕式,结束后组织会议进行了细致的沟通。
一是沙坑边上的沙子,容易造成孩子滑伤。如何保证沙子不外溢?可以以教研的形式带领老师们展开讨论,教研的内容应来源于一日生活,能够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二是开幕式时间过短。应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进行游戏化活动展示,让各班家长代表请假入园能够观摩到更加丰富的内容。
事件四
在转班过程中,看到G老师独自一人带领托育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有时候还要自己去取孩子的餐点,立刻询问托育班的课程安排,临时借调老师过来,每天上午进行配课。
思考
幼儿园建园不到三年,发展速度很快,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正如我曾经所说,“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所生命盎然的幼儿园,勃勃生机,然而,看似红红火火的背后,我知道它的弊病在哪里,它有哪些亟待解决问题的地方,它甚至被桎梏于生长瓶颈。”
以上事件中的想法、提议、策略,引发着我对于“管理”二字的思考。
管理,在百度词条里这样解释: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在我看来,管理,不仅仅是要管理别人,更多的是要管好自己,用放大镜看到身边人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到自己身上的短缺。
从“心”来解读,“管”,可以是制定、监督、督促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规则,可以是对教职员工提出不同的工作内容、要求。而“理”更多地应该是让自己的“心”沉下来、“事”放下来、“研”深下去。
这两年来,我集中注意力,一直努力地将幼儿园画成一个“圆圈”,且让这个“圆圈”更圆一些,在外人看来,能够更像一个“圆”。能够畅所欲言相互沟通,那些话语不漏声色地将这个“圆”撕开一个小口,阳光立刻照射进来,才发觉“圆内”的空空。
是啊,我怎么能够只在乎是否是个“圆”呢?不圆又如何?内在充实才是最重要的。如今,幼儿园名声在外,很多家长慕名而来,更加将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扎实开展起来。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不仅要“管”好,更要“理”好。准备三面镜子,一面放大镜,焦点对准自己,发现问题,虚心请教;一面望远镜,焦点对准同事,欣赏的眼光,感知美好;还有一面平面镜,焦点对准团队,成就自信的团队,找到健步向前的步调。
从“心”解读“管理”,凝视自己的灵魂,我们在帮助孩子成为孩子,还要帮助老师成为她自己,更要帮助自己,成为我们自己。
坐在电脑前,头脑中一片空白,我就这样直直地坐着,这一刻的时间也在凝结,我甚至感觉不到自己有任何感觉。只有一个声音,时时地提醒我:“且行且珍惜。”
扫码关注我
若喜欢,请关注
若同频,请推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谷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