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阳光洒向青石板
明晃晃的阳光,美得温柔又热烈
盛夏密语乘着风儿飘向那未知的远方
谷红岩:
做一个会玩的“脏”小孩
2023年6月9日星期五
镜头一:
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打滚,身上粘上了杂草,尤其是涛涛的浅色裤子上已经变花了,但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镜头二:
雨后,小路上有几个小水洼,熙熙挣脱了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跑过去啪啪啪地踩上去,水花四溅。妈妈笑着、看着。
京京也想跑过去玩,妈妈严肃地说:“别过去,你看她的衣服、鞋都湿了,多脏啊。”京京可怜巴巴地看着,被妈妈拉着绕开走了。
镜头三:
童童在屋子里一边匍匐前进,一边举着手里的枪向前方摆放的一堆机器人射击。从里屋出来的奶奶立刻喊道:“你怎么能在地上趴着玩呢?刚穿的新裤子都脏啦。”
镜头四:
体能活动时,孩子们练习在垫子上手膝着地爬,大家都像小猴子一样一边爬一边笑。灵灵在队伍中一直向后退,不肯去爬。老师问她时,她说:“垫子太脏了,会弄脏我的新衣服。”
孩子们天生爱玩,玩起来不管不顾。户外活动时,沙坑里、大型玩具上、草丛中、泥土里,到处都能看到孩子的身影,他们蹲着、跪着,去观察、去触摸,有的孩子甚至躺着、趴着,玩的不亦乐乎。在室内,小椅子闲在旁边,孩子们偏偏坐在地上、斜卧在地上玩。
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例如镜头一、三,和镜头二中熙熙小朋友,幼儿园的老师见怪不怪。但也有个别的小朋友,比如镜头四里的灵灵小朋友。难道还会有不喜欢玩的孩子吗?其实不然,看似“爱干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爱干净”的家长。这些家长因为自己“爱干净”,总想让孩子也处于一个“干净”的状态,于是不停地提醒孩子“不可以摸××”“不可以碰××”。这些家长自己认为“脏”和“乱”的事情,都不允许孩子去做,比如情景二中晶晶的妈妈,和镜头三中童童的奶奶。他们限制孩子整个的童年时光,不允许孩子去做在他们看来“不干净”的事情。因为担心碰到脏东西,孩子不再用双手的触摸去探索世界;因为担心衣服脏了,孩子不再去玩属于孩子的游戏。
渐渐地,导致孩子对新奇的东西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失去对生活探索的欲望,对身边的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无感”的感觉。天性爱动,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探索欲求的孩子,在家长不停地“禁止”下,从最初的反抗到最后的顺从,终于成长为家长期待的那个“爱干净”的孩子。何来快乐可言呢?
离园时,有的妈妈会质问孩子说“你的衣服怎么这么脏?”有的妈妈会询问老师“我孩子的衣服为什么这么干净?她今天没有参加活动吗?”两种态度反应着两种教育理念。
嫌孩子衣服脏的妈妈关注的是孩子的外表仪容,看到孩子的衣服过于干净产生质疑的妈妈则将注意力放在孩子在幼儿园是否积极参与活动上。或许孩子去接触自然,感受感知,探索他所好奇的世界;或许得到了比别人更充足更充分的户外运动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或许孩子比别人更自由更自主地进行美术创作,用他小小的双手充分发挥大大的想象;或许孩子今天特别专注于某个活动,做了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相比之下,这样的妈妈更懂得,把衣服弄脏真的算是很小一件事了,衣服脏了反而证明孩子“玩”得很痛快。
作为老师,要关注那些“爱干净”的孩子,因为每一个“爱干净”孩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爱干净”的家长,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背景造就什么样的孩子。让“爱干净”的孩子卸下思想包袱,心无旁骛地玩起来,必须要从家长入手,帮助家长正确认知“爱干净”和“脏”,解放孩子的手、脚、想法,让孩子学会真正的“玩”。
家长会上,我会笑着问:“你想要一个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静待着的‘爱干净’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脏’小孩?”家长们笑了。我又说“小孩子就是喜欢以自己认为舒服的姿势玩游戏,这就是童年,回家洗洗就好了,等孩子长大了,你让他在地上趴着玩、躺着玩,他也不会这样做了。”慢慢地,家长对“爱干净”和“脏”有了新的认识。
老师首先要让家长明白“爱干净”并不一定是好事,一味追求“爱干净”,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阻碍。其次,教师要让家长和孩子明白“爱干净”和讲卫生不是一回事,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去玩,释放天性,哪怕脏了衣服,脏了小手、小脚,活动结束后可以洗干净小手、小脚、小脸、身体、衣物等。最后,老师要鼓励“爱干净”的孩子敢于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帮助孩子逐渐放下心结,投入到活动中去,体验“玩”的趣味性。
童年的时光很短暂,童年就是以“玩”为主,孩子就是在自由地玩的过程中自我成长。所谓的“脏”,只是家长传递出来的信息,并不是孩子的思想。因此,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成人都能够认真对待“脏”与“干净”,鼓励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去探索不同的事物,做一个会玩的“脏”小孩。
-END-
若喜欢,请关注
若同频,请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