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叶平枝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1.贴标签
“标签效应” 众所周知,当我们给幼儿贴上“好孩子”或“坏孩 子”的标签时,他 们往往会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除了言语评价之外,教师的非言语评价也能起到贴标签的作用。例如,一个幼儿委屈地跑来告状:“老师, 明明又打我了!”教师白了这个幼儿一眼,厌恶地皱了皱眉头, 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了。这时,幼儿会知趣地走开, 因为他从老师的反应中知道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麻烦的孩子,不值得老师为我伸张正义。”类似的情景多次发生后, 他就会固化自己的认识, 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可见, 对于认知水平低、自我意识薄弱的幼儿而言,“标签”是很容易贴上去的,也很容易“证明”教师判断的“正确性”。久而久之,教师会变得更加武断并习惯于给幼儿贴标签:“你爱打人。”“你就是爱挑食。”……有的教师还刻意把幼儿分成两类:好孩子和坏孩子,让幼儿自己对号入座。这些标签就像哈哈镜,使幼儿获得了扭曲的自我角色认知,并在无形中践行,其后果可想而知。
观察发现,在教师每日的评价行为中,无论是言语评价还是非言语评价,均是否定性评价占明显优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教、挖苦、警告、谩骂、威胁的词语已经植入我们的语言当中,因为我们从小耳濡目染。”
例如, 在下楼做操之前,教师拿着全班幼儿的作业纸,一张一张抽出,说:“看,小敏,写完了,但是,不漂亮!小林,才写四行!”她当场撕掉了小林的作业。教师继续进行着这样的评价,并连续撕掉了 6 名幼儿的作业, 大家都吓坏了,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大部分教师作出的消极否定评价是比较隐蔽的,例如,对幼儿的活动不加关注,跟幼儿说话时心不在焉,用反语讽刺挖苦幼儿,经常对幼儿说“不”,以命令的口气说话, 只看到幼儿不尽如人意之处,等等。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怎么变得懒于探索、畏首畏尾了呢?他们不该是如初生牛犊般对万事万物充满探究兴趣的吗?孰不知,孩子的这些变化与我们的评价息息相关。在我们习惯性的消极否定中,他们所感受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好、不乖、不能干、不令人满意。他们经常在“哈哈镜”中看到“丑陋”的自己,久而久之便构建起消极的自我概念,甚至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 即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无能者和不受欢迎的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他们会变得缺乏自信,对任何事情均浅尝辄止,缺乏探索和挑战的兴趣。
可见, 消极否定的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摧毁性的。然而,出于工作的压力、儿时教育的熏陶、 追求完美的心理倾向等原因, 否定性评价好像植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总会躲过我们理智的控制以各种方式跑出来, 伤害幼儿同时又让我们自己后悔不已。如何能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伤害幼儿呢?关键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深刻反省并修正自己习惯性的消极否定评价行为。
贴标签、 消极否定等负面评价行为是不适宜的, 那么赞赏和鼓励就一定恰当吗?来看这样一个场景:一次语言活动内容是看图说故事,幼儿不仅积极举手,而且声音洪亮, 教师开始表扬:“表扬小文!表扬小嘉!表扬小君!”“阳阳真棒!”“我喜欢苗苗!”教师就这样频繁地表扬着幼儿。
这种场景在当今的幼儿园中极为常见,与习惯性的消极否定和贴标签相比,这种积极的评价是一种进步,然而当“某某某,你真棒”之类的表扬声充斥着幼儿一日生活的每时每刻时, 我们发现受到表扬的幼儿最多只表现出短暂的喜悦,表扬并没有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 简单化的积极评价会让幼儿感到莫名其妙:“老师表扬我什么了?”他会怀疑这种评价的真诚度:“老师是真喜欢我还是敷衍我?”其次,会让幼儿感觉受到了控制:“老师不就是想让我听话吗?”再次,可能会让幼儿感到焦虑:“我没那么棒啊, 压力太大了!”“我不喜欢做的事老师总是表扬我做得好, 以后该怎么办啊?”可见,简单化的积极评价看似有效,实则收效甚微。
积极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幼儿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 但由于教师的评价太过模糊,幼儿在这面“镜子”里并不能真实看到自己能干的模样,加之“好孩子”“坏孩子”“你真棒”的标准是教师自己把握的, 今天是“好孩子”, 明天又可能是 “坏孩子”,今天“真棒”,明天又可能是“真可恶”, 幼儿会被这些矛盾的评价弄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评价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减少表扬的频率, 不要让评价干扰幼儿的学习。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讲,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部分, 教师可以描述一下幼儿值得表扬的地方:“小文、小嘉、小君三位小朋友刚才讲故事的时候很认真,声音洪亮,老师很高兴!阳阳的发音很准,很清晰,老师真为你骄傲!苗苗坐得很端正,很认真,老师很喜欢!”这样, 那些受到表扬的幼儿就会给自 己 下 评 语:“我 很 棒!”“我 很行!”“我很认真!”这些评语是幼儿自己得出的, 是自己构建的积极自我概念,因而会长久地保持,不会轻易变化。可见,有效的评价应该是这样的:
如:“你看到椅子倒了就过去扶起来,这叫‘有责任感’。”经过这样长期的“描述性评价”,幼儿就会构建起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勇敢、有责任感、有耐心、乐于助人、爱学习、爱动脑筋,等等。
渐渐地,一个优秀、受人欢迎、阳光可爱的自我形象,就会在教师积极有效的评价的帮助下清晰建构起来,幼儿会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和昂扬的精神走上值得期待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