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问:
端爸,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里有个蒙氏园,说是纯正的蒙园,但是我看它那里开设了幼小衔接的课程,还准备开绘本类的课程,甚至准备和其他机构合作。我想问下,想做真正的蒙园,这是合理的吗?当然这是别人的发展途径,可是他们的解释是,希望动静结合,蒙氏太安静了。那既然打着蒙氏园的旗号,是不是就应该做蒙园的事情,关键它费用也是蒙园的费用。我们这里很多家长并不是很了解蒙氏教育,那接触的人多了,肯定认为就是。在蒙氏园做这些,真的是对的吗?
到底什么是「纯正的」蒙氏教育,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幼小衔接课程?挺没必要的。绘本类课程?还不如老老实实多给孩子读几本书。至于「甚至准备和其他机构合作」,我倒是觉得没有必要排斥。既然身为教育者,我们知道要支持孩子与他人合作,那么作为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应不应该在蒙台梭利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其他课程」,而是说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增加课程?
我们是真的关注到了孩子的需求?还是仅仅为了给家长呈现出一些好看的东西,从而让他们买单?
的确,教育机构也需要生存。从某种角度来说,「讨好家长」绝对是合情合理的选择。再有教育追求的教育者,也不应该「自视清高」,完全不屑于迎合家长。
但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足够高,作为教育机构,你至少应该做到的是「以回应孩子的需求来为家长呈现成果」,而不是「只要能够为家长呈现出所谓的成果,我才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
了解这一原则之后,你会发现,现在的教育真的太卷了。
我以前只是做主教的时候,觉得内卷大多来自于家长。但是后来自己做了儿童之家,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了。我发现,其实内卷得最厉害的,不是家长,而是教育机构,是教育者。
家长的内卷,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单打独斗,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最近被卷得厉害一些,可能就鸡娃多一些。哪天突然想通了,也会阶段性地躺平。总之,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持久地高输出,一直卷下去。
但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卷起来,可就没完没了了。
尤其是现在社交媒体信息爆炸,你每天都能刷到各种教育机构的成果展示,以及各种家长帮孩子打卡。这些信息当然是人们精心筛选过的,以至于让你形成一种错觉:为什么我看到的孩子都这么优秀?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会这个?我家孩子怎么能没有这个?
如果我们没有,那我们就是不正常的。
但哪些东西是孩子真正的发展需求,成人需要有一双洞察的眼睛。
孩子通过犯错来学习,我们应该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呈现出来的「成果」。也许,教育机构不愿意分享给家长的那些影像资料,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经验。
归根结底,蒙氏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那些基础且重要的事情:做好观察,准备环境,理解孩子的发展需求,真正回应他们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迎合家长,制造焦虑。
只有做好了这些,才是一个真正的「蒙氏园」。而在此基础上,增设一些不仅是表面光鲜亮丽、家长看着热闹,并且是真正可以满足孩子成长需求的课程,当然也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