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缘起
最近,孩子们在活动区游戏时,发现了数学材料箱别样的乐趣:因为材料箱方方正正,体积又大,拿来当建筑区的积木材料再适合不过,甚至开始玩起了纸箱挑战,看谁垒的高。接连几天,孩子们对这一创举都乐此不疲。
老师观察到了这一切,既然孩子们对搭建箱子这么感兴趣,索性就来场箱子搭建的大探索,让孩子们玩儿个够,搭个够。
户外时间到了,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拿好了自己的设计图开始了游乐城的第一次正式搭建。
浩轩:
你这样不对!
曦曦:
那怎么弄啊!
浩轩:
这儿没有路,路是从那边出来的!
铁皮:
那我们也不知道啊。
浩轩:
老师,你看他们。
老师:
这样也不是办法,你们看其他组已经快完工了,那这样你们先停一下,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做决定吧。
大翔:
听王浩轩的吧,图纸是他画的昨天。
曦曦:
那行吧。
游乐城是建完了,可也严重超时了。于是,我叫孩子们坐在树荫下,想问问大家这么慢各组都是什么原因。
浩轩:
他们没人听我说话……
老师:
还有其他组遇到同样的问题吗?有解决的方法吗?
硕硕:
我们组选了一个组长就是陈嘉文,我们听她的就行了。
老师:
选组长是个好办法,还有解决的办法吗?
麦芽:
商量着弄呗,要不就自己弄自己的一块儿然后再连上不就成了么。
老师:
除了意见不统一,就今天搭的时间特别长还有什么问题么?
麦芽:
我搭的时候,月月他们根本没搭,一直在那玩儿呢!
老师:
有小朋友没有专心啊。
月月:
我们不知道怎么弄。
老师:
为什么呢?
月月:
我们没明白图纸上画的是什么。
老师:
看来是图纸不清楚啊……
分析
孩子的游戏,尤其是合作性较强的游戏,在游戏后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像搭建游乐城这样的,可以反复持续玩儿的更是如此。
帮助孩子梳理过程中的困难,能够使他们更直接的了解到问题出在哪里,并在下一次进行及时调整。
就像本次搭建,第一次问题尤其的明显和集中,最后梳理总结如下:
1、一个小组需要一个负责人
2、图纸画的要清晰
3、要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有了之前的经验,在做计划图时……
曦曦:
这儿咱们用轮胎吧!画个轮胎……
铁皮:
咱们可以弄一个进口,两个出口。
大翔:
恩,行。
浩轩:
咱们这回弄个圆的吧,纸箱没那么多……咱们要和大滑梯连上,路要长一点。
老师:
其他组呢?
麦芽:
还要把城墙加高!
天姿:
那怎么画呀?
不一会儿的功夫,第二次计划图已经画好了,相比第一次确实改进不少。
材料没有了怎么办
看着我们搭得起劲儿,中一班的小朋友开始了在自己办操场的搭建。可是……
麦芽:
彭老师!垫子没有了!
浩轩:
我们的小帐篷还有小方块儿路也没了!
嘉文:
轮胎也没了!
听了他们说的我仔细一看。可不是,材料都被中一班小朋友拿走了。
老师:
那就没办法了,你们自己想想办法吧。
正当我觉得今天他们的搭建一定不会成功的时候,他们把垫子替换成了梯子;把小方片替换成了担架;把轮胎换成了拱形门……
想出办法值得鼓励。但是,过程中的问题也要及时反映出来。
老师:
为什么我们今天没用上原来计划好的材呢?
曦曦:
因为都让中一班小朋友拿走了。
老师:
是吗?还有其他原因么?
麦芽:
我们搭得太慢了,我们还没搭完呢。中一班小朋友都开始拿其他材料了。
老师:
那为什么咱们会慢呢?
大翔:
搬得太慢!
铁皮:
搬箱子的人太少。
嘉文:
箱子离咱们班太远了!
老师:
看来确实原因有很多,能避免么?
图图:
下次动作快一点儿。
朵朵:
多搬几次。
曦曦:
别玩儿。
看来他们已经知道怎么做了……
分析
今天,搭建一开始,孩子们就搬一会儿玩一会儿。几分钟下来,箱子基本让邻班小朋友搬光了,其实作为老师已经全看在眼里,并且有些气恼。
但转念一想,教师的个人情绪有时往往会影响孩子,让他们也变得抱怨而且消极。
为什么不抓住这个契机呢?这正是验证孩子们在一段时间的游戏后,遇到难题能不能从容应对,是不是积极的想办法,愿不愿意与同伴共同合作。
这不就是“坏事”变“好事”么?显然他们已经具备了以物待物的能力。
也从中发现,很多事物只是相对固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问题的确存在,任务意识还有待加强。因此,小结环节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每一次的游戏,都有评价和分享。让孩子懂得分享和倾听的同时,也看到自身问题,为下一次游戏,奠定基础。
还在继续……
孩子们的游乐城搭建还在继续,他们也在不断地计划与实施中逐渐的成长。
可能后面还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但是不难看出孩子们已经具备的勇于面对难题的品质。在过程中,孩子们也深深地将合作内化到了自己心理。
纸箱搭建,还将继续,下一步要怎么样呢?
我想,孩子们会给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