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第二天,整体而言工作顺畅了许多。昨天会议结束后各班又进行了演练,今天看起来不再那么手忙脚乱。但是小班在秩序上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老师过多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活动。夕会我着重解读了秩序。
“所谓的秩序是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但这个规则一定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老师们昨天的工作总结和观察记录中普遍反应幼儿秩序感不好,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帮助幼儿建立秩序感是幼儿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今天两个班的老师在这方面都有所调整,小班直接禁止幼儿跑跳,这是违背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发展规律的。
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跟幼儿确立规则呢?
通常来讲,
当幼儿的行为可能伤害自己、
影响他人、
破坏环境
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
我们需要跟幼儿确定相关的规则,以避免出现刚才说的四种情况。除此之外,原则上不需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扰。
我们的院子没有完成施工,虽然铺了草坪,但草坪下的地面凹凸不平,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很容易摔倒,还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近期有雾霾,天也还有些冷,不宜过多的户外活动。幼儿期的孩子精力是非常旺盛的,总让他在教室里不动肯定不行,小孩子跑跑跳跳地很正常,关键在于这个跑跳没有没安全隐患。
一边喝水一边跑行不行呢?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行不行呢?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已经存在安全隐患了,可能会伤害到自己也可能会影响到他人。能会呛着,可能会摔倒,摔倒的时候手里又拿了东西,更危险,也可能会影响他人,光顾着喝水了没看见撞到别人,会影响到他人。肯定是要被制止的,喝水的时候不但不能蹦蹦跳跳,走来走去也是有隐患的,最好的就是拿着杯子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喝水,喝完了把杯子放回去再干别的。
这一点,小班的老师通过昨天的反思、演练,在今天进行了调整,很好,给孩子们规定了喝水的地方,孩子们接了水都站到墙边排成一排喝,这样就很安全。对小班的老师,尤其是主班齐咪老师提出表扬!”
掌声响起,小班的老师一脸喜悦,齐咪对着大家作秀一样地点点头,看着更呆萌了。老师们一哄而笑。
我:“孩子在自由活动收取教具的时候颠颠儿地跑过去跑过来,这样行不行呢?”
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培训的时候老师精力肯定已被消耗殆尽,填鸭式的培训不可取,老师们极有可能看起来人还坐在教室,神早已畅游太虚,除了理论之类需要直接告之的,我通常采取互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互动交流——分组演练。
有的老师点头,有的老师摇头。让大家简单地阐述了原因,确保不是随便点点或摇摇头,也看看大家的思路。
这种行为不符合刚才说的四条,所以不需要进行干扰。过多的干扰或者会压制幼儿的发展,或者会激起幼儿的反叛,这两点都不是我们希望的。但如果是抱着玩具箱策马狂奔呢?那显然也是不行的,基本四条都符合了。
孩子之间可能发生碰撞。但第一,小班的孩子躲避能力有限,即使走路也可能会撞到一起,第二,不是激烈地跑动,不是像大班孩子那样猛冲,即使发生碰撞通常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反而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躲避能力,孩子们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这种躲避能力。
正常来说不存在安全隐患。
对环境也不会造成什么破坏。
所以这种行为不需要进行干扰。
过多的干扰或者会压制幼儿的发展,或者会激起幼儿的反叛,这两点都不是我们希望的。
但如果是抱着玩具箱策马狂奔呢?那显然是不行的。
我:“那我们一起来看,首先活动区比较空旷,正常来说孩子不会伤害到自己。
如果是走着走着自己摔倒了,那大概率是孩子协调和肌肉的问题,不是因为跑跳导致的,他不取教具,不跑跳,也会出现这种问题,这需要增加协调和肌肉的锻炼,这就属于另一类的问题了。
也有可能是地面的问题,鞋的问题,地面太滑,鞋子不防滑之类的,但总之不是跑跳本身引起的问题,或者说跑跳不是根本原因,即使不跑跳,这类的问题也无法避免。
具体哪些行为需要确立规则,除了一部分共性的,还存在一些个性的,培训作业:主班老师回顾本班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根据今天讲的四点要求,结合本班孩子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需要幼儿执行的规则,配班自愿,也可以参与协作主班,建议但不强制。”
刚才老师们做总结的时候秩序方面反映的问题比较多,我们今天继续解读秩序建立的三原则。
我们先回顾一下,都是哪三条呢?
第一,活动开始前讲清规则,一次要求的新规则不能超过两条;
第二,活动进行中坚决执行规则;
第三,如果发现现场失控,中止活动。
关于第二个原则,具体如何坚决执行呢?我们当时举了自由操作中教具归位的例子,那么在引导幼儿归位的时候,会有大概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做到归位教具;
第二种,引导之后不能自主归位,在老师的协助下,可以和老师一起归位;
第三种,拒绝归位,但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旁边观看等待;
第四种,拒绝归位,在老师归位时也拒绝观看等待,且有激烈的反抗行为,比如挣脱老师,挣脱不开就会哭闹甚至打骂老师。这时候就是一个持久战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觉得心疼或者心烦而放弃。首先安抚孩子的情绪,态度一定要温和;情绪舒缓之后继续执行规则,该做的事儿是一定要做的,别妄想哭哭闹闹就可以逃过去了,语气和行为一定要坚决,你的犹豫很容易被孩子捕捉到,从而变本加厉地挑战你的底线。
如果大部分孩子都不能遵守秩序,场面失控,我们要中止活动。
具体延展一下:
那针对不同的情况,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做呢?”
讨论……
我:“第一种、第二种都没什么问题。
具体的方法:首先安抚孩子的情绪,态度一定要温和;情绪舒缓之后继续执行规则,该做的事儿是一定要做的,别妄想哭哭闹闹就可以逃过去了,语气和行为一定要坚决,你的犹豫很容易被孩子捕捉到,从而变本加厉地挑战你的底线。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哭可以闹,但是出现打老师破坏公物的行为,必须制止。
第三种,孩子只要不走,不抗拒,你继续引导,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孩子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有几种,我们先不展开,要不然大家都乱了。只就秩序而言,作为老师,你就继续引导,耐心一些,就可以。碰到这处情况,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针对具体的孩子,我给我做分析和方案,你们到时候照做就行。
第四种,最好的情况是有一些技巧。咱们现在没有,也没关系,因为咱们老师现在人手充足啊。人手不足,另说,人手足,那就是耗。
你看别的,你就看吧,你自己玩自己,那就玩吧,但是仅此而已了,你不能再做别的了。要是跑开,就把他抱回来,不管你是想取别的教具,还是参加老师组织的下一项活动,还是吃饭吃加点去户外喝水上厕所,都不行,就一条,先把教具归位。
特别说明一点,上厕所也不行。
为什么?”
讨论……
我:“孩子一旦发现了这个漏洞,他所有的事儿都会找这个借口,不想吃饭了,想上厕所,不想收教具了,想上厕所,不想参加集体活动,想上厕所,只要是他不想干的事儿,都找上厕所的借口,有事儿没事儿就往厕所跑。
所以,从入园一开始,就堵上这个漏洞,断了这个念头。
如果是真憋不住了可以尿裤子,三岁的孩子,没什么丢人的,尿完了,先归位教具,再换,再让孩子一起参与擦地。
让他知道,不管找什么理由什么借口都没用。
第四种耗到最后基本就两种结果,一种他耗不过你,他归位了。一种他耗不过你,他转到了第五种,闹开了。
第五种,方法和第四种完全一样,只是孩子的表现不同而已。不管你怎么哭怎么闹,哭完了闹完了,教具归位。
这时候就是一个持久战的过程,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觉得心疼或者心烦而放弃。
“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还有吗?刘秋虹?”
“改进自己的工作,让自己得到提高。”
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培训的时候老师精力肯定已被消耗殆尽,填鸭式的培训不可取,老师们极有可能看起来人还坐在教室,神早已畅游太虚,我通常采取互动式的培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互动交流——分组演练。
其它老师也说了自己的理解,没有大的偏差但不全面。
“工作总结是对当天工作的总结,目的是发现在当天的工作当中有什么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及实行方案的后续追踪和再思考,至少包括这四点。
所以,内容一定要具体。要写出具体是什么问题,具体是什么解决方案,实行之后是什么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下次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园长一线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