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教育日渐引起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重视。良好的教育可以是儿童的想象力、自我认识、自我情感和自我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专家指出:在孩子成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各种经验的积累受到限制,那么能力就得不到开发。从一定程序上讲,它影响幼儿智能潜力的发展。因此。幼儿的教育是不应该忽略的。
【关键词】幼儿园;唱歌教学;应用
一、怎样选择歌曲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唱,我认为首先是要看它是否能激起幼唱的兴趣和欲望。在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好歌,但并不一定全都适合幼唱,因为有的歌词太陈旧复杂,幼儿不易于理解,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了。所以歌曲的选择影响着幼唱的质量。我觉得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是适合幼唱的歌曲。像一些些比较经典的儿童歌曲,如:欢快的、优美的……还有一些与当时国内外重大活动相关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电视剧早面的插曲,有时代性,又适合幼唱,让幼唱,为什么不行?如果一棍子吧这些歌曲打死,不是可惜?现在的孩子们对于新事物比成人来得更加敏感,更易于接受。那些歌曲的出现,他们往往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所以我们老师应有放矢的为孩子们选择歌曲。
在为孩子选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选择少年歌曲、成人歌曲给幼儿唱,这样会使孩子们学起来感到难唱或觉得乏味。选歌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要一味的攀高、求难,要量力而行。选择曲目的难度一般应与幼唱水平相适应,或略微高-点。但如果超出太多,孩子唱起来就显得吃力。从实际出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音色、音准能否达到。二是气息、力度控制如何。三是音域能否到位。像幼儿期的孩子,刚刚度过呀呀学语的阶段,语言能力较差,动作行为慢,喜欢做游戏,如:滑滑梯、讲故事等。天真活泼,想象奇特,喜欢跟着手舞足蹈。因此我们在选择的歌曲就要贴近孩子的生活。
二、如何在歌唱教学中,提高歌唱的能力
在我们歌唱教学中,不光要强调歌唱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幼儿放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声音特色,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去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要留给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例:仿编歌词,根据歌曲仿编动作,用不同的形式、感情去演唱歌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用以上的歌唱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我认为还不够,孩子身上还有许多创造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创造和表现机会,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向更深层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孩子的创造能力更上一个台阶。教师可在教唱歌曲时,结合歌曲意境、歌曲形象创造氛围,使孩子有身临其境、入情入画之感。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应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气氛,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自然的感受美,自由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以游戏贯穿整个歌唱活动,让孩子轻松的学习歌唱。使幼儿的歌唱能力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自然的提升。
三、怎样为歌唱教学创造歌唱氛围
1.把形象直观化。歌曲是听觉艺术,但我们要求孩子在演唱歌曲过程中,能进入情境,做到声情并茂。唱到哪里就想到哪里、看到哪里。为了让孩子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可将歌曲所唱的歌词更加直观化。例如唱歌曲《嘀哩嘀哩》时,教师可根据歌词的内容画一副颜色艳丽、充满童趣的春天画图,在视觉上把孩子们带入春天美好的意境中来。
2.故事情节化。故事情节化就是用故事的形式把孩子带入歌曲所需的情绪和意境中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在说的过程中,自然掌握这首歌曲。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们尝试着,不用钢琴、录音等来,因为用了钢琴等,有时孩子会觉得拘束,气氛沉闷。而是要让孩子们兴趣浓厚,真正体验到歌唱带来的乐趣。例如:让孩子找到一样自己喜欢的物品,边唱边敲,甚至可以有节奏的敲打地面、桌椅,以尽情的表达歌曲的情感。结果是孩子们兴趣浓厚,真正体验到歌唱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四、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歌曲节奏
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有兴趣但易转移,情绪不稳定的特点。如果仅让幼儿随着教师一遍遍的反复学唱,势必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对学唱歌曲失去兴趣,而要完成一首歌曲的教学任务,不能只单单教会幼儿演唱而达到目的。歌曲具有作品的全部特点,是通过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多种特性组成的。教师要提高幼儿的素质,高质量的进行唱歌教学,就必须熟悉和把握艺术的特殊性,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实践的活动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唱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把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运用身体动作,训练歌曲节奏。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无、无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示出来,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要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自己的动作来解释节奏,表达对节奏的认识。课上首先出示一张歌曲节奏图,请幼儿熟练拍打,这时,教师要对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用跺脚、拍腿、拍肩等动作代替拍手,训练几次后,再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创编其它动作,如扭腰、点头等,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迁移能力。
其次是运用训练幼儿的节奏。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很接近歌曲。在每次新授歌曲、出现新的节奏之前,我就引导幼儿将歌词用说的形式念出来,使幼儿通过说歌词掌握节奏。教师有目的的训练,幼儿生动活泼、饶有兴趣的朗读,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发展节奏感。
再次是运用歌词,训练歌曲节奏。一首歌曲中的歌词,实际上也是一首好听的。幼儿在掌握歌曲节奏后,教师出示歌词,要求幼儿自己将歌词填人节奏。这是:节奏与歌词的同步训练,幼儿运用已掌握的节奏,成功地将歌词填人,他们会满足于自己的劳动,体验成功的喜悦。节奏是的语言要素,是歌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培养和发展幼儿才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应重视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促进幼儿节奏感的提高。
五、结语
在幼儿园唱歌教学中,我始终从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入手,将活动与其它活动融为一体,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的节奏、力度和色,获得知识,激发审美情趣。总之,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菊荣. 幼师声乐教学初探[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6).
[2] 李雪萍. 幼师声乐教学的探析[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 张群明. 幼师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之思考[D]. 南京艺术学院 2008.
[4] 程美华,林一萍. 幼师歌唱教学的“回归”――《幼师生唱好幼曲》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引进与咨询. 2006(01).
【幼儿园唱歌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