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戏是融和游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教育中最易为儿童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儿童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游戏能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中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及感受力,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挖掘幼儿潜能的基础上塑造幼儿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 英语教学 游戏化
一、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游戏是孩子们需要的,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是激发儿童情感、使儿童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课程游戏化不仅促进幼儿能力得以发展,也是培养和塑造幼儿智商和情商的无价良方。
1.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快乐的学习。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从幼儿个体发展的历程来看,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相关,同时游戏也代表着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课程游戏化,根据幼儿对游戏的基本需求,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使幼儿学会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为幼儿学习创造自由、灵活、有趣的学习环境。把游戏这种自由、自发的自然活动引入教学,使幼儿快乐的在游戏中感知,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
课程游戏化教学,应立足于儿童本身,研究儿童是否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展示他们的个性,并快乐的学习,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教师应专门设计能够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以排除对于生命力成长的各种不利因素。寻找恰当的适合于幼儿成长的途径,挖掘幼儿内在的巨大潜力。通过课程游戏化,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
2.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提高想象力、认知能力,丰富知识的才能、发展智力的良好手段。用这种手段让幼儿用肢体去感知,用心灵去触摸, 在游戏的过程中去体会。游戏灵活多变而富于想象,符合幼儿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儿时期是实施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有意识、有兴趣地听是幼儿学习的心理动机。是时间艺术,是瞬间的听觉艺术,游戏又是在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活动。扑捉和聆听到信息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大多在婴儿时期就具备了敏锐的听觉,能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对做出反映是幼儿的本能,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幼儿乐于玩游戏并从中接受教育。课程游戏化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二、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游戏中的选择要有利于旋律的记忆。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下进行的游戏。幼儿对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应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如《小小玩具兵》的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游戏中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2.将游戏的故事情景化,加强幼儿对理解的趣味性。幼儿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游戏中的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
3.区域的创设延伸了游戏中的教育。在游戏中进行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游戏中节奏的感知教育。
游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它所表现的形式都是为孩子喜爱并接受的,它推崇主动学习,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互动分享。所有这些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培养感和创造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禹州市直幼儿园)
编辑/赵军
【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