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我觉得父母的认识有问题 | 转载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今天转载一下西西爸的文章。


西西爸眼里的自己:Zack西西爸,学过建筑设计,学过汽修,养小孩爱好者,知乎育儿专栏作者,十年全职育儿经验,现任一介妇男。


我们这些粉丝眼里的西西爸:知乎大神,百科全书爸爸。:) 


前阵子我收到一个问题。


陈老师,您说孩子犯错要引导,往往我只会说她不是不知如何引导。有次我给女儿吃零食,告诉她这是今晚最后的零食不能再吃,她答应了,等我下楼上来看到她自己拆了一包糖吃起来,我一看她,她有点害怕立马把手里剩下的糖还给我。我就生气说:你不是答应妈妈不再吃糖了吗?怎么说话不算数,这是诚信问题。最后我想了既然犯错就得采取措施,就跟她说:那你下次再失信,要么让我打手心一下,要么戒零食两天,你自己选。她崩溃大声说:我以后再也不会犯错了。女儿四周岁,请问陈老师,这种事情我该如何引导呢?


我写了一篇《规则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执行规则》。上星期我发在微博了啊。我当时说还有别的角度可以写。我还没来得及写,西西爸写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我说我一定要转载一下。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特“正义”,道理全都在自己这里,特别理直气壮。但是,你有没有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孩子的认知特点呢?


——-以下文字转载自西西爸的公众号:西西爸聊教育,推荐大家关注———


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我觉得父母的认识有问题


作者:西西爸


最近在陈忻老师的微博和饭团课程中,接触到了不少的案例。其实,这样的案例,在我身边和我知乎上也经常遇到。我从父母的描述中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内容,大致的模式如下:


我和孩子约好,每天手机玩游戏不超过多久/糖啊,零食啊一天之内吃多少,不多吃/一天做多少练习卷/今天好好吃饭,每顿吃多少饭,然后,孩子没过多久又继续游戏玩个没完/糖啊零食啊吃个不停/练习老忘记做/饭不好好吃。这孩子答应好的事情怎么可以不做到?甚至背着家长偷偷做不让做的事情。孩子现在不但能力各种不行,还有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了。


然后一看孩子的年龄段,好嘛,好多是学龄前或者小学低龄的,最小的甚至有刚满周岁的(答应好妈妈不乱扔玩具、勺子,食物的。甚至走路要抱都成为了小孩子“滑头”“懒惰”的依据)。。。。


每次看到这样的问题。我忍不住会想到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孩子真的好冤枉,但我不是来责怪父母的,我觉得这是父母自己掉进了一个误区里。将成人学习和思考的方式直接套用到了在身体和心智都还不成熟的孩子身上。我们作为父母需要意识到我们的认识有这样的问题的存在。


由于心理能力并不像身体能力那样显性,我们不会要求不会走的孩子去跑跳,但会要求没有能力管理自己心理的孩子去靠“自己的能力”来管理自己的行为。并且认为:孩子一旦许诺了,就应该做到,做不到就变成了道德有问题。这其实父母在无意识中给孩子套上了一个道德上的“套”然后把自己和孩子都绕在了里面。将原本孩子能力上的“有没有”的问题变成了孩子“恶不恶”的问题。


而这样认识的偏差带来的后果就是:父母多多少少会将自己的这种错误的判断转化成事实。或者说,这样的判断,在接下来的教育中起到的是消极的推动作用。父母会在整个育儿过程中不断的去证实这种判断,而忽略掉事实中与这个预判相反的证据。而这种判断和随之的养育行为又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日积月累,虽然孩子不一定会真的道德败坏,但是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概率。如果,这种风险再和其他的风险堆叠起来(往往越是有这种情况的父母也越容易在育儿中产生各种其他的风险状况,大多数都是由于错误的判断构成的)。那么孩子成年后真的变成道德有问题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我们要怎么避免这种认识的偏差呢?


首先,了解孩子能力发展的进程,知道这个背后的来龙去脉,才会知道用合适的教育方式去应对。


比如:周岁内的孩子要不要抱,有不少家长会被老一辈的人教育到说:孩子老抱会变“坏”,成天骗家长要抱。而事实上,孩子要求父母的安抚是一种非常比较的建立孩子的能力。孩子天然的发展出这种能力要求父母的拥抱和关怀,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生存下来。现在虽然我们的各种生产,医疗技术的发达,这种怀抱安抚依旧是科学无法替代的。怀抱安抚给予孩子安心安全,是帮助孩子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的重要手段,甚至心理学研究上发展出来袋鼠育儿的概念,把孩子贴身包裹在父母身上,让早产儿能够更好的获得发育(研究同样发现,如果正常婴儿也采用这样的育儿方法,获得更多的与父母的接触,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会变得更好)。


又比如:让孩子管住自己不去看电视,或者到点自己去学习。其实这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也是不现实的。限制孩子看片,玩游戏的时间,监管孩子使用电脑和平板多媒体使用的内容。这是不应该简单的交给孩子自己用自己的理智去管住自己。因为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孩子本身很难自发的发展出这样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父母,老师的管理和引导作为辅助逐步发展出来。但很多家长完全指望孩子“自身自灭”式的发展,不管孩子发展程度如何,我只管你错了我训斥,你对了是应该的(缺乏鼓励)完全不告诉孩子对的应该如何做,或者说:给你三次机会,学不会第四次就挨打挨骂。(缺乏足够的演示、熟悉和训练)孩子能够三次里学会真的是孩子天赋强+运气好(难度刚好合适),不是爹妈教得好。


在育儿的过程中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我也不一一举例了,作为父母也不用去了解非常高深的心理学知识。认真多翻几本育儿百科类的书,就能避开大多数的育儿中的坑了。另外,如果真的要找专业级的书来看的话,在我过读过的诸多心理学类的书籍来说,有两本比较推荐,一本是《伯克毕生发展》这本其实上下两卷都推荐看看,不过要说育儿和简单的入门一下发展心理学,看一下上册不错;另外一本是《为人父母》Jane B. Brooks著的。我相信其中的不少案例和内容,其实当你成为父母的时候,你一定是有共鸣的。


当有了系统的认识,我们对孩子的“运作机理”做到心里有数,就不会随意的上纲上线,把发展还未充分的问题扯到道德善恶的问题上来,这是很好的第一步。


然后,我们就应该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在确定孩子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情况下,我们就不会去要求孩子像成人那样,稳定,持续的做好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学会不去要求孩子去顺从成人,而是看到孩子有什么样的需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就像我在过去提到过的,必要的演示,耐心的重复和修正,恰当的鼓励,逐渐的退出指导,鼓励孩子逐步自主。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对待孩子的失误和失败,下下策是责骂孩子,这是父母自己在发泄情绪,获得释放。其实孩子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支持,反而给孩子一个情绪失控的榜样。简单的安慰其实也并不是最好的策略。虽然父母觉得孩子安抚了孩子,但很多时候孩子并不能在这个事情的情绪本身中转移出来。较好的策略是关注孩子的状态,在他比较好接受这个事情的时候,给予合适的分析和指导,一方面让孩子知道,这个事情的确是一个失败(明确规则和界限,避免孩子以为这种事情无所谓,不重要)另一方面,教会孩子如何收拾自然产生的后果,以及在今后如何调整和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的发生。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一个就事论事的榜样。这是让一个看上去不好的结果,产生一个有正面积极的意义。


我相信,当父母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同样看待孩子的各种事情的感受就会产生改变,而这些改变所带来的行为上的变化,在未来孩子的成就也好,思想道德上也好,是一个添砖加瓦的好事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忻儿童心理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我觉得父母的认识有问题 | 转载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