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妈妈在幼儿园大型活动中做义工,带领几个孩子在几个楼层间穿梭。她发现有的孩子无论如何喊他们,他们都听不到看不到,一直在出发原地兴奋地跳来跳去。义工妈妈走过去请他们回到队伍里,过会儿还是原样。非常简单的任务对这些孩子来说就非常困难。她非常感慨地说:能听从父母/老师的指令和有主见一样重要。
这就引出我们的话题:有时候,能听话/听指令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听话/听指令从来都不应该离开具体的情况去分析。听话/听指令,要看是什么样的话,要看是什么样的指令。所以这又回到我上次写的文章,如果你没看,请点一下:“听话”的对面不是“不听话”,而是“独立思考”。关键是孩子能不能接受到别人的信息,能不能判断这些信息,然后才去决定要不要吸收这些信息。
这一篇,着重讲一讲,倾听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技能,我们怎么做才能养成孩子“听” 的习惯:听得到,听得懂。
“倾听”是一项重要技能
要有自己的主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不是自说自话,首先需要能够理解别人怎么说的。“倾听”的含义是,听得到、听得懂别人在说什么意思。“倾听”是一项重要技能,既和学习有关,又和人际交往有关。
听觉,是儿童很重要的一个感官,可以帮助儿童获得很多信息。从出生开始,宝宝的听觉发育很快。他们不仅仅能听到声音,还能分辨规律,节奏。婴儿对语言的听觉发展也非常有意思。新生儿喜欢听语言,而不是非语言的声音;他们也更喜欢母语的声音。从出生一直听别人讲话,到6-8个月的时候,他们的听觉会自动筛掉非母语的声音,对母语非常敏感。婴儿的这种能力促进他们在自己的文化环境里学习语言和社交技能。所以倾听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别人讲话要听得到,听得懂。
倾听还和孩子的将来的学习能力有关。父母经常和孩子交流,注意说话放慢语速,和他们对视,这样他们能够更容易注意到父母的话,理解父母的话。在和宝宝讲话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是在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注意力,大脑加工和记忆能力。
当我们和宝宝介绍一种东西的时候,我们常常指着一样东西,说出这样东西的名称。他们需要听到我们的发音,并且能顺着我们的手指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件东西上面,然后要把声音和这样东西联系起来。这些听觉和视觉信息进入大脑,在工作记忆里进行加工,整合,最后输送到长期记忆里。
父母经常耐心和宝宝交流,游戏,并且倾听他们的说话,给予适当的回应。在这样的家庭长期养成的倾听习惯,等上幼儿园,孩子会对老师的话能够注意听,能够有效地在工作记忆里加工听觉信息,能够有效地利用听觉信息。
比如,老师说,小朋友们,现在放下手里的小剪刀,大家排队去洗手。有的孩子听到后马上能理解并执行。而有的孩子却“听而不觉”,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抱怨有行为问题甚至以后在学业上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倾听能力缺乏,他们对听觉信息不敏感,无法注意听别人讲话。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没有耐心,不注意听他们讲话,对他们没有恰当的回应;或者对孩子没有丝毫要求,从来不要求他们听自己的一些小请求(比方说,请你把鞋子放到架子上;请给我拿一个勺子),那么,孩子慢慢地就没有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别人讲话就是耳边风。倾听这个能力需要练习。从小没有得到练习的孩子,当真正上学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要去注意别人讲话,听不到或者听不懂老师讲话,不能很好地在工作记忆里加工听觉信息,这让他们丧失了很重要的一个学习途径。
倾听还有助于宝宝人社交技能的发展。倾听是理解他人意图,情绪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倾听和了解他人意图很重要。小朋友要合伙玩一个分角色的游戏,必须要商量好各自的角色,交流和表达离不开倾听和语言表达。在一些社会情境下,了解别人的意图也很重要,别人说的哪些话是善意的,哪些话不是善意的,对不同的话,不同的意图,孩子也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去沟通。这些都是在逐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所以,我们并不要求孩子盲目顺从父母,不过,父母必须认识到,倾听是必须发展的能力。倾听并不等于盲目顺从。会倾听的孩子,可以利用听觉获得信息,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获得来源,结合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用自己的大脑来加工信息,做出判断和反应。有些根本不倾听的孩子,他们的消息来源少了听觉这个途径;还有的孩子是懒于用自己的大脑来加工信息,他们要么顺从父母;要么根本就不听。所以,不会倾听的孩子不见得就一定会有主见。
培养倾听能力
1 父母和孩子互相倾听
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首先父母要对儿童的行为和感受非常敏感,及时而恰当地对他们做出反应。父母自己也必须要学会倾听儿童的心声。
大宝小宝4,5岁的时候,有一次小宝告诉我,爸爸给大宝买白色巧克力,给他买褐色巧克力,可是他特想尝尝白色巧克力的味道。我就问爸爸怎么回事。爸爸说:“我去加油站加油,随手买了两块巧克力,根本没注意什么颜色。怎么?小宝有意见吗?哦,他当时是嘟囔了几句,我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着急带他们去吃饭,就没顾得上这事儿”。我认真对爸爸说,也是说给孩子们听:“孩子们讲话,你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他们有什么要求要好好听!”然后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有什么要求,请你们好好说,清楚说出来,不然别人听不懂,对不对”?孩子们点头称是。
父母必须倾听孩子,一方面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倾听是互相尊重,孩子受到尊重,他们也学会尊重父母,也愿意倾听。
2 适当地要求
父母可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做出一些要求。比方在停车场,我们不希望孩子乱跑,打闹,因为很容易被车压到。父母最好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平视,清楚地说出要求。眼神的沟通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倾听和理解要求。
有些家庭认为孩子还小,对他们毫无要求,允许他们对指令“听而不闻”,一方面无益于倾听能力的养成;另一方面也无益于自控力的形成。
父母在生活中可以给予一些孩子们能执行的任务去做,去练习这些能力。“妈妈马上就带你出去玩,请你等在门口,让妈妈拿上钥匙就出门。”“来,妈妈和你一起收积木。请你把这几块积木放到这个筐子里。”从简单明了而容易执行的任务做起,能让他们从小家庭的生活顺利走向学校的生活。
也可以用游戏的方法让指令变得有趣。刚才说的义工妈妈为了让孩子们跟着她走,她说:小朋友们,我们来开火车咯!这样的指令就比“我们排队走”要有趣,也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 有效地帮助
很多父母或者老师很头痛的是,有些孩子上课坐不住,不听,怎么办?其儿园小朋友甚至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这样的年龄要求他们一堂课自觉从头听到尾,这样的要求就过高了。他们需要一点提醒,一点帮助。
我从大宝和小宝的老师那里得到很多启发。我经常在孩子的教室里做义工,不同的老师运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帮助孩子倾听。
有的老师用一种有规律的拍手声,长~长~短短短这样的拍手声,提醒孩子安静下来,注意听讲。
有的老师用几句郎朗上口的押韵指令,老师说出第一句,孩子们就接上下面几句,自己提醒自己:这个时候有重要信息,要注意听讲了。
还有的老师有个小铃铛,需要大家安静听讲的时候,就摇三声小铃铛。
这些提示都是一开学,老师和孩子们约定好的。所以当老师一用这些暗号的时候,孩子们立刻心领神会了。这有助于孩子们转移注意力的方向,注意现在马上需要做的事情,需要吸收的信息。这些小技巧我们可以借鉴运用。
所以,父母不要误以为孩子“不听话”是好事。一些孩子在学校无法听从老师简单的指令,从而被认为是行为问题或者课业问题,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视角,小时候缺乏倾听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可能性。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要霸道地从自己的方便出发,让孩子无条件听从自己的指令,这样,就走向无条件顺从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希望孩子能 1,听别人讲话;2,听得懂别人讲什么;3,在获取了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决定要不要吸收接收到的信息,知道怎么去评价接收到的信息。
p.s. 封面图来自google image。
陈忻第44次分享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忻儿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