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芬兰的教育世界一流,他们是怎么做到世界第一的?本文作者走进芬兰,来了一次实地探访。
2016 年春,我在一个省城做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结束时,是提问互动时间。一位全职妈妈等不及工作人员递送话筒,就起身倾诉:她的儿子刚上二年级,她用几乎全部心力看顾儿子的学习,可结果事与愿违。孩子写字慢,每晚作业写到九点多。班级检测,名次总是倒数。周末,她带着孩子,奔走于各家补习班,但不见效果。她感觉,孩子现在性格大变,动不动发脾气,连原来热爱的阅读也不再喜欢。说话间,这位妈妈已泣不成声。
瞬间全场静默。我走下去,给她一个拥抱和五条建议。她如获至宝,一一记下。但我心里知道,教育的改变没有这么简单,这位妈妈首先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今年 10 月份,我参加了一土教育组织的芬兰行,在行走各学校期间,会反复想起这个妈妈,也会反复想起那五条。为什么?下面我会细述。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场——芬兰。
剑涛摄于芬兰
走进芬兰,我渐渐明白,誉为全球第一的教育,其秘密正在于:它并无特别之处。
必须说明:这并无特别,不是指那些想当然地以为“小国寡民的芬兰,教育政策容易实施,教育并无多少创新”的想法。持那些想法的人,要么是没有看懂芬兰教育的秘密,要么就是为自己无所作为,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我之所以说芬兰教育并无特别之处,是因为:
如果一个关心教育的家长或社会人士,还信奉着孩子要赢在起跑线的观点,还臣服于从小到大一路竞赛,处处造神的功利教育,你会看到,这里的教育环境不是你想象的疆场,它是平等的、宁静的,它包容每一个孩子,在八年级之前,甚至从来不以分数评判孩子的成绩;你会看到,这里不是纵容竞争和天才的地方,它给予每个孩子同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福利,它静静等待每个孩子加入终身学习的马拉松,而不是鼓励孩子们赢在起跑线。
两个低年级的小朋友在找动物的“脚印”,每找对一个,都相视一笑
是因为:
如果一个教师,还迷恋着教育舞台上公开教学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还沉浸在表演式的基本功T台,和环环相扣的教学技术秀场,你会看到,这里的老师根本不会这一切。
孩子们学习的课程,都是教师和家长、孩子一起拟定,一起探讨,没有招式可言,更无表演可秀。不过,这里的中小学教师都是硕士毕业,他们具备我们看不见的综合能力,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愿意跟着孩子们一起去研究一个个孩子关心的主题。
他们当中有很多全科老师,承担了孩子们学习的大部分课程,他们让孩子在没有学科围墙的教学生活中自由生长。
在芬兰,很多主题课程是随时可能改变的,如果今天走进森林,孩子们突然对某种植物的叶片或某种动物的粪便感兴趣,那很可能,老师会在接下来的这一周里,根据大多数孩子的提议,围绕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设计课程。在芬兰,老师、家长和孩子,才是教育现场真正的主人。
是因为:
如果一个教育管理者,还在为我们条分缕析的绩效考评制度而大伤脑筋或沾沾自喜,那么看到这里的教育生态,真的会觉得奇怪,或者会感到失望。在芬兰,从政府到学校,没有按照成绩给教师评分的机制,他们给予老师的只有信任。他们认为,有了信任,才有责任,只有内在的责任感才会让老师努力成长。老师都很好,评比或评分会破坏同事间的协作,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既然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怎能用分数去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果?如果都把老师拉去评分,才是起跑点不一样的“不公平”。当然,他们也有评估,那更多的是校长和老师一起,以个人和班级不同的情况为基点,制定教学规划,并不断交流、反思、调整,让老师找到自我成长的路径和动力。
图片为学校校长,坦佩雷市前副市长在讲演
在芬兰教育中,没有谁是特别的。没有谁最优秀,也没有谁最糟糕。即使那些特殊孩子,也受到同样平等的接纳。他们很少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而尽量在普通学校内通过一些特别的干预和帮助缓解孩子的问题,逐步将其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如果,你认为这一切的不特别,恰恰就是芬兰教育的特别之处,那么,说对了,你已经掌握了芬兰教育的惊世秘密:那就是回到教育的常识,信任、关爱每一个人。
蜻蜓自然学校,仅仅只有两名员工,每天接待来自全市各学校的中小学生来此上课
杜松子树,树上是芬兰语:雄性植物的特点有哪些?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管理者,当你听到芬兰校长在介绍,他们信任每一位老师,对老师没有绩效考核,也不需要老师提供每个孩子的具体分数,只是通过规划、聊天、家长反馈对老师有基本的评估时,你愿意弃置那一大摞试卷和考核表,或者稍稍改变自己,不再那么看中它们吗?
不管你是家长、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试问,你肯这么做吗?
也许,作为一个家长,在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家庭,也可以尽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现场,而不是被恶劣的环境完全裹挟。
芬兰这个苦寒之地,百年来经历诸多苦难,穿越重重黑暗,对教育的重视却从未改变。他们从未想过竞争,却意外地赢得了光荣和梦想。正因为无意,这光荣才能永续。因为教育不是用来竞争的,教育的内核从来就是培育完整的人,教育者担荷的是人类共同的未来。
和孩子一起,做更好的教育现场的主人。虽然,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始于教育个体的探索之路,艰辛而漫长,但说到底,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走吧。
【文章来自优师教研,感谢原创者的付出,有任何问题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