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找到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许诺“画得好就奖励”。另一组告诉他们“非常期待经常看到你们的作品”。
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画,前一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后一组的孩子得到了赞赏。三个星期以后前一组的孩子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了,后一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兴致不减。
由此可见,奖励不仅仅是获得更多的物质,而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西方国家的奖励避免了以物质驱动孩子,更多的是以责任感、荣耀感、集体荣誉、成就感、自主选择、获得更多的自由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的是内在的驱动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让孩子误把奖励当目的
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的行为逐步降低到只以获得奖励为目的,而忘记自己的兴趣与初衷,为奖品而行动,而对被奖赏的行为本身失去兴趣,客观上阻碍了行为习惯的养成。请让孩子牢牢记住:这是他应该做的,他是在为自己学习,为自己努力,而不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
2.让孩子变得功利和势力
靠奖励激发起来的行为,就必须靠不断升级的奖励来维持前进,孩子的胃口会越来越大,对物质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1.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兴趣是最大最持久的动力,基于好奇、探索与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其获得的内在乐趣与满足感、成就感、自豪感等,对孩子本身就是最好、最高级别的精神奖励。
2.语言奖励
好不容易拿着画笔摆弄了半天,一幅大作终于诞生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心里头的快乐不亚于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的冠军。当孩子拿着自己的大作向你炫耀时,一句“哇!宝贝画了一幅好漂亮的画呢,能跟老师讲讲画里的故事吗?无疑是孩子此时最希望听到的“最美的语言”了。
3.行为奖励
老师的很多行为和动作都可以带给孩子很好的精神奖励效果。比如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赞许的拍肩、一次慈爱的抚摸、一次热烈的鼓掌等,看似简单,都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
4.荣誉奖励
给孩子各种荣誉标签,是老师经常用的精神奖励手段。只要开动脑筋,老师可以发挥更有爱的奖励方式!比如为孩子准备一本优秀表现档案本,只要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可以在上面画上一朵小红花、五角星、笑脸之类,也可以盖上一个好孩子章。
1、照顾1天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培养孩子责任感
2、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享受一次自主选择的机会
3、老师给孩子父母打表扬电话——与父母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4、挑选午餐音乐,让孩子从家里带来CD——享受自主选择快乐
5、在低年级做服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6、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培养孩子的责任
7、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自主选择的快乐
8、为老师推荐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将喜欢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9、在游戏中做主持人——锻炼一下当众语言表达能力
10、讲故事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听——体验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1、休息时第一个挑选活动器材——体验一下自主选择的小快乐
12、为班里选择课堂上观看的动画片或者电影——体验主动分享的快乐
本文来源自网络,仅供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您可能还想看以下内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