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明天中午13:00
漫谈数学概念——计数没有那么简单
点击下方预约直播
比如孩子已经能够做出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够很快地回答出“3+5=8”。
但在他面前摆好两堆分别是3颗和5颗的苹果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却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求得答案,甚至还会出现漏数或者重复计算的情况。
这就是因为,孩子只是单纯地把数字当作顺口溜背下来了,压根没能将每个数字和生活中相应的实物对应起来。
也就是说孩子根本不知道数字3代表的是3个物品,“3+5”这样的数学算式又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可是这才是数学启蒙中最重要的数量思维。
所以有人说教孩子数数,才是最差的数学启蒙。
那么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可以设计哪些计数教学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数概念呢?
1
“分钟活动”
数学无处不在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数学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所以在幼儿园阶段,老师可以在随时随地发起的小活动中,来引导幼儿进行口头数数或理解性计数。
诸如在等待环节、外出游玩、过渡环节等,都可以开展一些简短的、不借助操作性材料的、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非正式数学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播放幼儿熟悉的音乐,音乐一响起就让幼儿开始伴音乐跳舞,音乐停止就立刻停止跳舞动作,教师说出一个数字,幼儿按照一定的节奏大声地从 1 数到这个数。
2
“不规则数数”
除了从 0 或 1 开始逐一正数以外,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机会进行不规则的数数。
例如倒数、10 个 10 个数,5 个 5 个数,2 个 2 个数,不从 1 或 0 开始数。教师可以说出一个数,请一名幼儿接着数,数过几个数之后,教师举“停止牌”或用手势打断他,让另一名幼儿从这个数开始接着数,直到数到某个数,或者让这组幼儿都数过一轮,游戏结束。
再如让幼儿体验跳数的形式,与幼儿讨论什么时候 2 个 2 个、5 个 5 个、10 个 10 个计数是有意义的,如 看到成双成对的事物(如鞋子、袜子、手套等)可以 2 个 2 个地跳数,这样也可以为后续加减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多感官体验”
建议老师从少量物体开始(如 5 以内)。让幼儿进行理解性计数,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这堆东西一共有多少个”(按物计数),也可以是“数出”某个限定数量的物体(按数取物)。
可引导幼儿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多感官体验,从而引导幼儿进行一一对应的点数。
例如视觉上的:让幼儿点数某些动物卡片或玩具,并确认改变了摆放方式后,总数没变。
例如听觉上的:请幼儿闭上眼睛或背对教师坐好,教师往铁罐里投放积木,一次投一个,请其他幼儿说出听到了几个积木掉进铁罐。
4
“数量、数名与数形”
幼儿对数名的掌握是比较早的,但却不清楚其所表达的数量是多少,对书面数符号,也就是数形的认识,也往往不是同步的。
所以教师在幼儿进行计数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帮助幼儿逐渐在这三者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在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数名与数量的对应往往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入数量与数形之间的对应。
比如我们可以在区角创建“数字游戏区”,投放各种操作材料:类似积木块、数棒、珠子、钮扣等;同时投放某张数字卡片,如数字 7。
在一个阶段内让幼儿围绕这个数字,数出不同的材料,或用同一材料的不同排列形式来表示数量,如 7 块积木、7 根数棒、7 个珠子等。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使用不同的物品来表征数量,逐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以上结合实践中的问题针对“计数”活动的开展分享和介绍,老师们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有系统、有节奏地开展这类活动。
如果想要更多地
了解和体验这类活动,
如何更好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
和如何为小中大不同年龄段进行设计
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申请万放数学全员试用的机会~
扫码后填写报名表
开通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