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4731字
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建议收藏
东方悦稚 儿童之家
公众号ID:kidtopia
引言 ‖
众所周知,教具是蒙特梭利环境中的一大特色。只因为,在提倡感官教育的蒙特梭利环境中,经过科学设计的教具,承担着帮助儿童实现从具象感官转向抽象概念的发展历程的重要任务。
生活中,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离不开抽象能力的发展。而培养想象力,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又该深入了解哪些概念,应当在生活中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详细呈现上周六AMI首位华人培训师,有着两十年教育经历的游腾鉴老师,带来的新讲座《儿童想象力的诞生和发展——抽象的历程》。本期我们分享这场讲座的上半段,未来还会有更多蒙氏育儿讲座,精彩一直继续!
扫码进入讲座精彩回放
人类都是感官学习者
这个世界是由很多不同的感官讯息所组成的,人类是感官的学习者,我们靠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感知世界。
在尚未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前,人类在大自然中就已经是感官的学习者了。但是人类在所有的物种当中非常特殊,因为人类不只是为了生存,还会进行创造。有赖于人类强大的大脑的数学心智特性,让所吸收进来的一切都系统化,进而形成知识体系,并将知识加以运用,解决生活当中各种不同的问题。
东方悦稚IC班的小朋友认真地闻着花瓣的香味
所以,当人们感官经验累积充足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真实理解,也就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通过感知,人类又能够获得认知,获得证实,对这个世界就有了抽象的理解,获得了概念。于是不需要带着实体物品,也能够理解世界。
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在她的一本书Cre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hild VolumeΙ中,讲过以下这样一段话。
“所有抽象概念的分类是个心智建构,孩子有天生无穷的发展驱动力,如果有一系列物品,让孩子能够动手将其形成一个系统,于是就能够帮助孩子组织他的心智。我们提供给孩子的这些物品就是所谓的抽象具体化”。
在蒙特梭利环境当中,所有的东西都是抽象具体化的结果。我们把生活当中的感官讯息,或者抽象概念,放到完备环境,也就是蒙特梭利教室中,让孩子们可以动手。
东方悦稚CASA班里,孩子在外教老师的协助下完成工作
抽象的两个定义
抽象是什么?抽象也就是我们刚刚讲的所谓感官讯息,或者是某一种能力。
好比说成人会扣扣子,实际上这是个很抽象的能力。对孩子来讲,他们看见扣子,也不一定知道扣子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但因为经常看到成人使用,也有机会可以摸到扣子去练习扣扣子的话,抽象的扣扣子概念就会变成孩子的一个真实能力。
在蒙特梭利的环境中,这些所谓日常生活能力,都可以组织成一整组的活动。比如像洗桌子、擦鞋、扣扣子、拉拉链等等的活动。
感官更不用说了,与眼耳鼻舌身有关的讯息都非常抽象地存在我们的环境当中。蒙特梭利环境将它独立出来,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具,让孩子单独去操作。即便是抽象具体化语言也是如此,在蒙特梭利环境当中,所谓的符号也能够变成砂字板,让孩子去描摹。
还有汉字等等更多抽象具体化的层次,甚至连语法,蒙特梭利都可以将其变成一些与颜色、形象、形状相关的标识,让孩子把语法的语序变成一个标识系统。数学跟感官有非常大的关联,而数学也可以成为量化的感官讯息。把感官通过某一些形式量化之后,就变成了孩子可以具体操作的内容。
一位专注地利用教具练习汉字书写的小女孩
抽象就是想象的基础,也就是处理的对象为概念,而不是事物或者是事件,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个抽象定义。
第二个抽象定义是非具体表现的艺术形式。我们所说的抽象,事实上与我们的具体行为非常相关。只是抽象是在概念层次上运作,好比说形状,形状其实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形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不同角落。
譬如说我手上拿的小盒子,它就有形状,它上面有圆形。又譬如说我现在使用的杯垫,是一个正方形在那里,各种不同的形状存在我们生活当中。然而,当我们把正方形抽取出来变成一个概念,所讲的就不是这个事物,或者是某一个事件。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找到同样的成分,当我跟孩子说,请你去环境当中找正方形,孩子可以找到好几样不同的东西过来,但里面都会有正方形,这就是所谓抽象的定义。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就是抽象的概念。
讲座笔记整理很长
怕您错过本周精彩讲座
先来扫码占座吧!
扫码进入本周讲座
抽象概念的形成与真实世界有非常大的关系。要提供真实物品,让孩子亲自动手探索。有目的的操作即是提供有方向的探索,于是孩子能够对事物产生真实理解,形成概念,而不需要将物品带着走。它是运用人类发展的特质,将世界所存在的感官讯息形成抽象的历程。
运用人类发展的特质
完成抽象历程
我们必须要运用人类发展的特质来帮助孩子形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历程,让他们能够了解很多种不同的抽象概念。人类天生就喜欢探索,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想要一探究竟,孩子更是如此。
在蒙特梭利的完备环境当中,或者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物品都是自然存在的,如果能够让孩子探索的这些物品,以科学的方式来建构,并且具备科学特质的话,对孩子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使用的教具,并不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孩子在探索这些物品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撒网式的探索。当然,对孩子也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没有办法让孩子整个发展达到他的潜能的最大化。
因此,当我们建构一个环境让孩子探索的时候,如果能够运用抽象具体化的方式,以科学的方法来建构具有真实目的的科学材料的话,我们就会给孩子的探索提供一个非常清楚的方向。有方向的探索,能够帮助孩子重新整理他在三岁之前所累积的感官印象。
只要生活当中有与眼耳鼻舌身相关的各种感官讯息,包括成人工作时的动作、服务孩子时身体的姿态、跟孩子讲的话,所有的一切都会形成感官印象。如果恰好提供给孩子的教具或者课程,能够以一种科学而又系统的方法将其构建出来,帮助孩子把以前的感官印象全部重新整理,就变成了一个新的体系。那么,孩子之前对环境的探索就会更加地深入,更有方向。
原本,有很多颜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可能孩子去散步的时候,看到树上有很多种不同的颜色的叶子,看到姹紫嫣红的花朵也有不同的颜色,但是这些感官都没有经过整理。可是在蒙特梭利环境中,有一个活动叫做色感。色感有三个盒子,第一个盒子是三原色,第二个盒子有次要色,然后第三个盒子就是有色层的盒子。
东方悦稚暖屋中,两个沉浸在涂色乐趣中的小女孩
经过这三个不同盒子的探索,原本生活当中所累积的关于颜色的印象,经过这样子一番整理,孩子就更加了解原来生活环境当中有很多物品,带有同样的颜色或者是同一颜色,其实也是有深有浅的。当然更深入的来说,为什么颜色会有深浅,其实与物理学有关系。但是对于3-6岁来说,这个部分我们就停在这儿,以这样一种方式帮助孩子整理以前的感官印象。而孩子在6岁之后,可以运用对颜色的知识去更深入探索这个世界,不管是在艺术上的探索还是语言上的探索,又或者是未来物理学、化学方面的探索。当然,在孩子在3-6岁这个阶段,可能不会给他这么多的材料去探索颜色是如何形成的。
可是,到了他们上小学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探索为什么会形成各种不同的颜色。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对于世界的知识,有着各种不同的层次,但不论怎样,最重要的基础还是感官教育的部分。当孩子开始有目的的探索时,便会形成新的理解,让孩子更有自信与人沟通,并且能够沟通更深入的内容。
好比说孩子想要画画的时候,要寻找某一个颜色来表达心中的概念,或者表达他所观察到的,他就更能找到或者是跟别人要到他所要的颜色,他就能够更深入地沟通,并且因为他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我们就可以提供更抽象的内容,也就是文字符号。
在中国文化和语言中,提到红色,有各种不同的词汇来形容。赤红、深红、紫红、血红、桃红……同样都是在讲红色,可是红色具有不同的层次,所以当孩子对于颜色的理解非常深入到位的时候,就能够运用口语、文字符号,甚至绘画形式深入地沟通他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所以,理解世界所提供的感官讯息,形成抽象概念,我们必定要提供真实的物品让孩子能够操作,所以孩子的感觉器官以及大脑能够并肩合作,用手来输出,展现出孩子对于感觉感官讯息的理解。
这在孩子的教育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希望孩子的抽象概念是完整的,就必须要注意到所提供的材料是否经过科学的设计,如果不是经过科学的设计,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一种撒网式学习。
孩子本身对事物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我们所提供的材料必须要有不同的探索层次和角度,让孩子在理解了基本概念之后,可以完整地理解各个不同的面向。进入蒙特梭利环境,所有这些活动后面都还会有跟记忆相关的活动,我们一般称之为游戏。这些游戏以具体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对孩子的记忆能力有所要求,而记忆又与孩子的感官区辨能力相关。当孩子的身体能够配合大脑,感官区辨能力发展出来后,孩子就可以通过大脑告知身体,去寻找某些东西,找到后将其放在一起配对或是排顺序。当然,这些活动必须能够让孩子自己重复,而且重复应该有深浅层次,并非一成不变。
看我们亲手做的月饼!
这就是为什么蒙特梭利整个的环境当中,不管是0-3岁、3-6岁或者6-12岁,所有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的,并且同一个概念下的活动有深有浅,从生活中最基础的一直设计到比较深入的抽象概念。
经过科学设计,物品或者孩子的感官区辨能力能够帮助孩子自我修正。孩子的自我修正功能可能来自于物品本身,也就是蒙特梭利教具本身具有一种机械错误控制,加上孩子的感官区辨能力,帮助孩子能够去自我修正他对世界的认知。
通过重复和自我修正,孩子因为每一天都有机会重复抽象概念,也就慢慢地能够达到对概念的精准理解,而精准理解能够让孩子达到更高程度的完美,使其更加自信。
同时,在孩子动手操作之后,孩子达到更深入的自我完美,他就不需要再带着物品,也不需要拥有物品,因为抽象概念已经成为孩子大脑中的一部分,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了。
当然,一开始的运用只是让孩子能够更加认识这个世界,但当他们的抽象概念非常成熟之后,他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概念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创造,这种能力是人类特有的。
数学心智与认知世界
玛丽亚?蒙特梭利在学习过程当中阅读了帕斯卡(Pascal)的哲学理论及书籍。在帕斯卡的书中,他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心智的概念,翻译成英文就是所谓的mathematical mind,也就是数学心智。
数学心智是人类能够理解原则,并且自由运用原则的能力。这是数学心智的第一个概念。能够理解原则,在法语中有起点的意思,也就是能够了解事物的原点,并且能够自由运用。我们运用原则来处理逻辑、定义和公理,也就是我们有了基础的理解之后,可以拿来触类旁通加以运用的意思。
蒙特梭利教室里,孩子们正利用串珠发展数学心智
这是帕斯卡的哲学性思考,基于他对人类的观察,他提出人类是有这样一种心智能力,叫“数学心智”。当然,他提出的不只有数学心智一种,他还提到人类有另外一种心智现象,叫做“直觉心智”。
直觉心智与数学心智,事实上,是人类社会并用的两种能力。它与左脑右脑没有关系,实际上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考方式。玛利亚?蒙特梭利在她的概念里面提到,我们人类因为具有数学心智,所以要好好地运用我们对于人类发展的了解,提供科学有效的材料给孩子,那么孩子才更有可能将以前的一般感官印象转化成为可以运用的抽象概念。
玛利亚?蒙特梭利在她的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 Ⅰ-Chapter Ⅸ书中提到 “缺乏对于事实的认知而独自运作的心智,是空运转。心智的创造力必须运用在事实之上。如果管事将心智用在空的创造之上,那将是莫大的损失。”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或者孩子是在空幻想,对于这个世界的真实缺乏认知的话,那么我们所想象出来的内容,也就是所谓心智创造,或者想象的运用,就将会是空转的。这样的创造对于我们的人生,对于这个世界就没有太大的帮助。
to be continued…
本期对游腾鉴老师《儿童想象力的诞生与发展——抽象的历程》讲座的回顾先到这里啦,近期还会有剩下部分的讲座回顾整理,敬请期待!
本周六游腾鉴老师继续会进行线上讲座——《儿童智能的发展》,欢迎大家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