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德书院邀请儿童教育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为家长们带来系列讲座。每期讲座聚焦一个家长最关心的育儿问题。希望我们可以让家长获得知识与启迪,助力每个孩子的健康、茁壮成长。
这是“培德一席谈”的第 13 场讲座。
开学在即,“分离焦虑”成了众多家长格外关注的问题。8月21日午后,培德一席谈特别邀请了资深教育讲师马瑞老师,与大家交流如何能轻松应对“分离焦虑”。以下是本场讲座摘要。
现在即将开始新的学期,这是个好消息,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式上幼儿园了,作为家长也终于可以喘一口气,24小时陪娃的日子得以结束了。
但也迎来新的挑战,新入园的孩子要从原有的生活切换到幼儿园,可能会非常不适应,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经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漫长假期,重回幼儿园也会有很多不适应。
不适应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分离焦虑”,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分离焦虑”这个话题。
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马瑞,平时的工作主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做儿童沙盘游戏治疗师,用沙子箱子和玩具跟孩子一起工作,是游戏治疗的一种。通过沙盘,会“听”到很多孩子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游戏说出来的话。
另一件事是讲师,讲P.E.T父母效能训练和游戏力的线上,线下工作坊。P.E.T是三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一套人际沟通体系,可以用于亲子育儿,也可以用于公司管理等等。游戏力也是风靡世界的轻松有趣的育儿方法,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今天的分享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P.E.T和游戏力的基本理念。还有我多年做心理咨询和孩子接触的经验。
首先,当我们说,分离焦虑时,到底主语是谁,究竟分离给谁带来焦虑了呢?
我们通常认为是孩子焦虑,所以我们想各种办法避免孩子的焦虑,处理孩子的焦虑,但事实上根据我常年和家长打交道的经验,这个焦虑绝不仅仅是孩子的,而是孩子和家长所共有的。
如果这个焦虑只是孩子的,事情就比较简单了,但是当同时属于两个人时,情绪是会传染的,就像回声一样,一个人说一句“啊”,在山谷里之间回荡,它就会有无数的回声“啊”,两个人彼此影响的这个焦虑,就形成了一个焦虑的场。
每当我们谈论分离焦虑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谈论孩子焦虑,也需要让我们自己别成为焦虑的源泉。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讲个故事。这是游戏力的创始人科恩博士经常讲的,一个叫“镇定当第二只小鸡”的故事。
他做过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小鸡在面对外界的巨大的声音的时候,它们会感到害怕,害怕的方式就是装死,很多动物在恐惧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就是突然躺在地上晕倒,一动不动。过一会儿之后,它会偷偷的睁开眼睛偷看,怎么判断这个周围是不是安全的呢?去看周围的小鸡,如果旁边的小鸡还是晕倒的状态,它就判断危险还没有过去,会继续闭上眼睛装死,如果看到周围的小鸡已经恢复过来,那它也会恢复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身边的同伴是它判断危险是否过去的一个标准,也是他自己状态调节的一个标准。
孩子其实跟小鸡差不多,因为对于很多事情,ta的判断这个事情的严重程度的标准,更多来自于家长的态度。所以当家长在ta身边是一个稳定的存在,而提供持续的稳定支持,那么就ta也会更加容易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下。但如果家庭里从家长到孩子都处在焦虑的状态,可能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今天我们也会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来分别的谈一谈关于分离的话题。
首先我们谈谈孩子。孩子从之前在家里的状态,进入到一个陌生或久违的环境,每天跟家长分离这么长时间,会有不适应,太正常不过了。
家长当然可以有一些方法,尽量去避免或者减轻,比如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去逛一逛,熟悉环境,可以带孩子读一读关于幼儿园的绘本,跟孩子讲一讲幼儿园有多好……这些方法都非常好,你都可以去做,一定会有帮助。但同时你也要接受,即使这些都做了,孩子真正入园的时候,很可能还是会有分离焦虑产生,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周围是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面对未知会产生恐惧,觉得没有安全感。
孩子的本能是更习惯和亲人在一起,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8个小时见不到亲人,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孩子不喜欢即将要做的这件事情,比如在幼儿园一切行动要听指挥,或者去上课外班,而ta并不喜欢那门课,孩子会觉得没有掌控感,不自由,所以跟家长分开的时候会有很强烈的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分离焦虑的时候,看起来是“不想跟妈妈分开”,后面的需求有可能是的确想跟妈妈在一起,也有可能是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也有可能是不想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孩子真正的需求可能是复杂的,又希望跟家长联结,又希望有熟悉的环境,又希望有控制感。
我们要对孩子做的事情,就是理解ta。面对即将面临的困难,理解ta面对困难会产生的担心、紧张、害怕、委屈、难过,并且愿意接受ta表达的这些情绪,同时依然给到ta足够的支持,这会成为孩子的一个动力,让ta能够面对人生中第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
我们在面对孩子有分离焦虑的情绪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的行为影响到我们,我们产生情绪了,一种是我们并没有什么需求要满足,只是因为孩子的情绪产生困扰了。
当我们并没有实质性需求,就需要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提供支持。具体方法就是倾听,帮助ta把情绪表达和释放。
比如孩子大哭说我不要去幼儿园,我讨厌幼儿园,妈妈倾听之后说:“你不想上幼儿园,你不喜欢幼儿园,妈妈知道。”并不需要给到孩子什么解决方案,因为孩子知道他是需要上幼儿园的,我们只需要不断的用事实和感受去反馈他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支持。他的情绪表达出来,慢慢会释放掉的。这个过程有可能是几分钟,也有可能是一个小时,在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或者刚开始跟我们分离的阶段,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给到他去处理这个情绪。早上时间不够,提前30分钟起床,允许孩子哭20分钟,再进幼儿园。这20分钟在释放情绪,得到妈妈的支持和联结,就像抱在怀里充电一样,充多一点,能有更多能量面对一天的挑战。
第二种情况是,家长确实是有一个真实的需求,比如需要上班,需要出门等等,这时我们需要用“我信息”的方式,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告诉孩子。比如“妈妈知道你不想跟我分开。但是妈妈今天要着急去上班。如果我不去的话工作就没有办法完成了,那我就会好着急呀”。这样的表达既不会让孩子受伤害,不会感觉到被指责,孩子也能够理解妈妈为什么要出去。
如果孩子还是有情绪,我们要再给到他一些倾听,比如“妈妈知道你确实很想让我陪你,如果能够一起在家玩呢,那该有多好呀”,然后再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我真的太着急了,我还有一分钟就一定要出门了,不然的话我到了那儿所有的人都会笑话我”。通过不断地倾听和表达的切换,既能够同理到孩子的情绪,又能够让孩子理解到我们的情绪和需求,让孩子学会体谅我们。
还可以邀请孩子一起来找到解决方法。“我知道你很想让妈妈陪你,我也很想陪你,可是我今天真的要去上班了,我马上就要走了,那你说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来找解决办法,相信我,孩子们真的会想出办法。比如他们会说,那今天你要第一个来接我,或者我今天回家你要让我多看五分钟动画片等等,他们会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心里暂时平衡的办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是不是接受,也可以主动给孩子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妈妈今天可以早一点去接你等等。看起来我们是在想一个“解决方案”,其实是让孩子能够感觉到跟家人的联结,感觉到自己有控制感的方式。
刚才说的是如何用倾听方法去是帮助孩子面对情绪。为什么要帮助ta去面对情绪?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能够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这部分大脑要到20多岁才完全成熟,所以你不大可能听到一个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很清晰的表达说,妈妈我感到很紧张,我压力很大,我很害怕这些感受。孩子很难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ta更多是在用行为表达,就是哭啊,喊啊这些行为。
当孩子用行为表达情绪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所以一方面我们用语言帮助ta去释放情绪,一方面呢,我们也可以提供游戏,帮助孩子处理分离焦虑的情绪。因为孩子在从行为表达情绪到能够过渡到用语言表达情绪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用游戏来表达情绪的。
举个例子,一次有个三岁的宝宝跟妈妈说不想上幼儿园,妈妈说”我要去上班,如果不上班领导会批评我,我就会很难过“,孩子说,那我就把你的领导吃掉。这个时候妈妈意识到可以跟孩子玩游戏,就做出很夸张的样子,说“真的吗?让我摸摸你的肚子,你吃的领导在哪里?”于是她就开始去摸摸孩子的肚子,孩子就开始咯咯咯的笑了。妈妈说如果吃了领导还会有新领导,孩子说,那我就把所有的领导都吃掉,妈妈说你肚子里能放下这么多领导吗?让我摸摸,妈妈和孩子两个人就咯咯的笑作一团,妈妈一边跟孩子聊天说,你准备从哪里吃起呢,你要先吃脚丫儿还是先吃头呢,一边就帮助孩子穿上外衣,走到电梯,两个人就这样拉着手聊了一路关于怎么吃领导的事情,到了幼儿园门口,孩子就开心的跟妈妈道别了。
这个例子里,妈妈是利用了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感觉到非常有趣,其实孩子知道自己该上幼儿园,只是他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情绪太大了,使得ta没有动力去作出这个动作,当孩子感觉到足够的乐趣,当乐趣大于目的的时候,ta就更愿意配合我们。
我再推荐一些对分离焦虑的孩子有帮助的游戏。一个游戏是在我们跟孩子分离之后,再次见面的时候玩的。孩子独自经过了一天的时间,会有非常大的压力。再次见面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孩子玩一个游戏叫“黏住你”,我也经常跟我在接园的时候和我儿子玩。我会很主动的跑向他然后抱住他,很夸张的声音说“妈妈都想死你了,我想你想的都要哭了”。然后我会在亲他的时候,把我的脸和他的脸贴在一起,假装惊讶的说“坏了,我和你粘在一起了,啊没有办法分开了,你去哪我就去哪,一辈子分不开了。”我就会黏住他不管他去哪我都跟着,孩子会笑,很久想要甩掉妈妈了。这时我们开始玩你追我赶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好处在于,在游戏中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对他的需要,妈妈对他的爱。当他想把妈妈推开的那一刻,就是他的心理能量足够了,他下一次再跟妈妈分离的时候就更容易接受。
另一个游戏是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玩的。孩子即将面对一天的分离,是非常有压力的,这个时候我们也要给孩子心理能量、控制感,还有笑声。我经常在送幼儿园的路上跟他各种游戏,赶马车,找颜色,找狗屎,句子接龙,讲故事等等。比如玩一个赶马车的游戏,就是孩子在身后抓住我的衣服,我假装是一匹大马,孩子是赶马车的人,我会模仿马叫,然后问他往哪里走,由他来指挥我往前走,往后走,往左走往右走,他让我快就过就快,他让我慢我就慢。当然,最终我们是一定要走到幼儿园门口的。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作为主人来指挥我这辆马车,他是会有控制感的,而且也是笑声不断。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带着自己熟悉的依恋物去幼儿园,妈妈用游戏把自己假装钻到小玩偶身体里,或者在小玩偶身体里存储很多的亲吻。让孩子每次想妈妈,就抱抱这个玩具,好想得到妈妈的抱抱。或者每次亲这个玩偶,就像得到妈妈的亲亲一样,都能够帮助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支持。
我知道培德书院的幼儿园也是鼓励小朋友们带着依恋物来园的,真是非常人性化。同时也会安排固定的老师和新入园的孩子建立联结,会非常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每晚陪孩子玩10分钟游戏,孩子做主的自主游戏,可以释放白天的紧张和压力。比如刚上幼儿园,玩角色扮演,可以看到孩子白天经历。游戏是孩子的语言。问孩子怎么样,孩子很可能不说或说不清楚,但可以通过游戏演出来。如果经常玩扮演游戏,是了解孩子很好的渠道,有一些幼儿园可怕的事件,如果天天玩游戏,家长一定能够发现。
刚才我们说的是在孩子有分离焦虑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到的事情,那现在来说一说,父母的焦虑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担心孩子不正常。都知道上幼儿园可能需要适应,可是看到别的孩子那么顺利,还是会心里打鼓,说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
来自于我们很难面对和处理孩子的情绪。你懂得情绪是正常的,跟我们能够完全接纳和处理它,这是不一样的。我经常在幼儿园门口,看到很多家长对着孩子嚷“再哭就不来接你”,或者有的孩子在哭“我不上幼儿园”,孩子的奶奶在后面踹他的屁股。孩子被指责甚至被踢,带着这样的心情,如何去开始一天的幼儿园活动?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应对情绪太难了,做不到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就不被允许表达情绪。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如果是不接纳或者指责或者让我们必须停止,那我们就没有这样的体验,那就很难再给出更好的方式给孩子。所以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有情绪,我们就很容易被激发情绪,这有可能是在复制我们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也有可能是在借此表达,我们小时候累积的那些没有被表达的情绪。
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对于分离的情绪点燃了我们自己对于分离的情绪。而我们成长过程中如果有关于分离这样的课题,曾经经历过一些让我们感到难过的分离,让孩子的情绪就很容易激发我们没有被充分表达的情绪。所以无论是你看到孩子表达情绪非常的愤怒,不想让他表达,还是说你看到孩子在跟你分离的时候,表达情绪你感觉到感同身受,特别的痛苦,甚至引发你的很多情绪,无论是哪一种,其实触发的都是你自己本身有的情绪,所以我们要去做一个区分,哪些情绪是孩子的正常的,而哪些是我自己代入的。
当你不带入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才是镇定的第二只小鸡,能真正支持孩子。
做不到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自己太累了,也没有得到支持。有的妈妈说,我知道我应该倾听呀,可是我刚跟老公吵完架,我心情不好,我没有办法接纳别人的情绪;有的二胎妈妈说,我每天带两个孩子身心俱疲,我实在没有办法陪孩子玩游戏;有的妈妈说,我老公老出差,家里没人支持我,我确实没时间等等。当我们自己的状态太辛苦的时候,我们是很难给到孩子需要的支持,所以我经常说,让自己快乐是每个妈妈应尽的义务。
每周给自己一些单独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放松。让自己能够意识到,生活中除了孩子入园、分离焦虑,还有其他美好的事,就像给高压锅放气一样,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及时疏导出去,才能更好支持孩子。
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能够让自己表达情绪而不被指责。或者有一个孩子差不多大小的妈妈群体,比如培德幼儿园刚入园的妈妈们可以多聊聊,彼此情况差不多,可以释放压力。
及时和老师沟通,多听听老师的建议。毕竟老师带的孩子多,比我们在入园上更有经验,老师的反馈比我们自己着急更有用。培德书院幼儿园也会有很多家园联系的方式,让大家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我当时也是明知道自己只是为了缓解焦虑,拉着老师聊,他们是让我们的镇定的第二只小鸡。
如果有机会的话,多了解关于育儿的知识,这些知识表面上看是教我们如何育儿,更大的意义是让我们通过了解孩子,及时沟通,让我们自己心里不慌。不慌的时候,状态好的时候,孩子也会被感染到,形成良性互动。
培德书院一直坚持“三代共学”的理念,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也能够不断吸纳新知识,共学共育,不断拓展自己人生的边界。
我们也会持续聚焦儿童教育、文化、美学等领域,推出一系列优质的线上课程和讲座。感兴趣的各位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罗马湖教育社区,我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培德书院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