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苏州市吴江区积极响应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全区幼儿园全面参与,探索具有本土特色儿童立场的课程,2019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内涵发展项目。六年来,走出了一条“从‘一起走’到‘分层推进’”的苏州市吴江区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路径。全区各幼儿园逐渐形成符合本园实际的适宜性课程, 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课程融入幼儿生活、游戏,探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课程样态。本次课程游戏化巡礼聚集苏州市吴江区的五所幼儿园: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苏州市吴江区思贤(机关)幼儿园、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幼儿园、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幼儿园。
第四站: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
有一个地方,它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人文,它是蚕桑故地,是丝绸之乡。它的名字,叫震泽。
有一所幼儿园,隐迹頔塘百余年。犬吠深巷处,鸡鸣桑树颠。一群“蚕娘”在这里倾心哺育着她们的“小蚕宝宝”,吐丝结茧,播撒幸福。它的名字,叫震泽幼儿园。
阳春三月,和煦的微风轻轻拂过教室门口的大柳树,在震泽幼儿园的蚕室里,一批小龄蚕已经悄悄进场了。这天,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进入光线昏暗的蚕室,指指点点,议论开来:“哇,原来蚕宝宝小时候才这么一丁点啊!”“怎么不是白色的,黑黑的像黑芝麻一样。”
老师说,以前人们养蚕先要“窝种”,蚕娘们把布子上密密麻麻的蚕子儿贴着肉,捂在胸口,像抱着自己的婴孩一样静静地坐着,动也不敢多动。靠自己的体温孵到黑子转绿了,就能收蚕种了。过去,我们震泽人管它叫“暖种”。
“怪不得人们叫它‘蚕宝宝’,原来它们小时候也离不开妈妈的温暖怀抱!”小机灵鬼们似懂非懂地嚷道。
“现在养蚕不用暖种了,蚕宝宝们肯定很冷吧?”“我们把自己的小被子留给蚕宝宝盖吧!”老师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不用担心,等到蚕宝宝变身之后,我们就来养蚕室领养它们吧!”
孩子的好奇与兴趣拉开了震幼蚕桑特色课程的序幕。于是,蚕宝宝跨进了震幼的大门,桑树种在了校园的绿地旁,养蚕工具一批批进了养蚕室,课程开发者忙碌的身影不亚于村舍里的蚕农。他们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在自然的状态下去参与,去感受,去体验,他们在幼儿心中播下一颗温暖的种子,他日无论走到哪里,孩子们都有一份关于蚕桑的记忆,都有一丝来自震泽的牵挂。
一位年轻妈妈告诉我们,她对养蚕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躲在门后看外婆养蚕。如今,女儿上了幼儿园,把蚕宝宝领养回家,她自己采桑叶喂蚕宝宝,还敢抓蚕宝宝清理容器,自己真的自叹不如。一段关于乡土文化的遗憾与断层,在震幼幸福课程里得到了弥合。
震幼的“幸福课程”就像一根丝线,一头拴着课程,一头拴着教师和他们的专业成长。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幼教专家来园面对面的给老师答疑解惑,为老师们提供学习资源,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教师们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能力。
随着古镇获评国家丝绸小镇,勤劳的震泽人把蚕桑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丝创园建起来了,丝绵被加工厂如雨后春笋兴起……有形的丝,无形的线,拧成一根纽带,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重要推手。
震幼将蚕桑文化园、丝绵被工厂、丝创园等基地纳入到课程建设之中,开发了蚕茧花制作、拉丝绵被、剥茧、制作蚕宝宝、丝绸扎染、桑叶拓印等一系列适合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在桑树园里,孩子们还自发生成了许多关于桑树的活动,如研究桑树上的洞洞、亲手摘桑果等等。
“幸福课程”是一门充满生机的课程,就像春蚕饱食桑叶化作丝线,这丝线那么细,细到校园的每一角落,这丝线那么长,长到每一个震幼人的心里。
小学操场上的马尾女孩回忆着自己的幼儿园时光:“我记得我们的自然角里养了蚕宝宝,我一开始很害怕,慢慢的我开始喜欢它们了,经常会去摸摸它们。后来蚕宝宝长大了,结了很多茧子,看到那么多茧子我们都觉得好幸福啊!”
幼儿园活动室里,头发花白的奶奶抹着眼泪,诉说着她的心情:“我半辈子和蚕宝宝打交道,看着这些年来养蚕的人家越来越少了,我感到心痛啊!没想到有一天能在幼儿园里留下了老祖宗的这笔财富!”
教育是为了什么?《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一书里说:“教育是为了让幼儿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诚如震幼的“幸福课程”,我们希望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颗幸福的种子,这是一颗拥有萌发力量的种子,这颗种子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当下的幸福,还有拥有未来幸福的能力;不仅能让自己感受幸福,还能让他人感受到幸福。
我们希望从震泽幼儿园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能怀有一颗乐观的心,一颗真诚的心,一颗感怀过去的心,一颗面对未来的心,用这四颗心去获取属于自己的幸福。
蚕的一生只有三十天,它用十分之一的生命去打磨自己的茧子,无论是培养孩子还是打磨课程,震幼人也像蚕宝宝结茧一样,但求扎扎实实,不求急功近利,专注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童年的“幸福课程”。经过多年努力,震幼逐步建构起全系列幸福课程,这些课程多以古镇文化为基础,除了蚕桑课程,还有饮食课程、景观课程、农耕课程等,古镇文化丝丝缕缕浸透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长大以后我要做导游,向世界各地的人介绍我们的震泽古镇,让所有人知道我们这里有师俭堂、有慈云塔、有四碗茶、有黑豆腐干、还有用蚕丝做成的蚕丝被……”
“我要做一个建筑工程师,造一座新的禹迹桥,这座桥是可以用电脑来控制的,有时候是拱桥,有时候又变成平的,这样汽车也可以开上去。”
“我长大了要做一个设计师,做出很漂亮的丝巾,这种丝巾会闪闪发光,戴上去就像公主一样。”
……
毕业班的孩子谈起长大后的梦想,他们的眼睛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芒。三年的幼儿园时光,他们用舌尖品尝震泽的滋味,用指尖塑造震泽的印象,用心感受震泽的文化,也创造着他们梦里不一样的震泽。
养蚕,牵丝,结茧,育人。震幼的“蚕娘”们一心只为一件事,做好今天的幸福课程,让“蚕宝宝”们积蓄破茧成蝶的力量,绘就绚丽多姿的美好人生。
策划|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微信编辑|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蔡昊音
供稿| 苏州市吴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