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有隐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隐私一直都没有得到家长们足够的重视,不少家长会偷看孩子日记,干涉孩子的日常活动。殊不知,若处理不当,家长这种自认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
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青少年心理》杂志曾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例:五年级女生郑莹在妈妈眼里一直都是乖囡囡。一天,妈妈像往常一样帮女儿整理房间,无意间发现了女儿遗忘在书桌上的抽屉钥匙,而平时这把钥匙总是被女儿像宝贝似的带在身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妈妈犹豫着打开了抽屉。
抽屉里“曝光”的宝贝把她吓了一跳——全是歌星、影星的大头像,同学送的生日卡片,崭新的CD……妈妈顿时火冒三丈。女儿回来后,她便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了女儿一顿教训。然而,女儿不仅不认错,还哭喊着对妈妈说:“你侵犯了我的隐私!”然后就离家出走了。
据《江门日报》报道:胡亘周是江门市景贤学校七年级学生,他提案呼吁维护儿童隐私权,保护儿童心理健康。胡亘周讲述了一个案例:一位少女曾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性幻想,其实这只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反应,并非什么不正常的心理。可她的母亲偷看到以后,不仅不认为自己偷看女儿日记是不对的,反而激烈地责骂女儿,还把日记交给了老师。那个女孩感到没脸见人,最后跳楼自杀了。
胡亘周介绍,如今一些同学为了防备自己父母偷看日记,特意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本是写给父母看的,尽是些好好学习之类的假话;另一个则是自己真正的心里话。
这两个案例很有代表性。案例一和案例二都反映了有些家长粗暴地干涉孩子的隐私而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此外,案例一还反映了孩子对家长的心理设防。这样下去,既容易导致孩子养成说假话的习惯,又容易使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导致上下两代人产生心理隔膜,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很多家长,尤其是妈妈们,认为自己看孩子隐私的初衷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但实际上,这些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伤害远远比给他们的“爱护”要大得多。家长偷看日记、偷听电话等行为,其实都是对孩子缺乏信任的表现。这么做在侵犯孩子隐私权的同时,也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伤害,容易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不满情绪,进而产生新的沟通障碍,长期下去,原本浓厚的亲情也会淡薄很多。那么,侵犯孩子的隐私权都有哪些危害呢?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
一是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小,但也是有自尊心的,到了一定年龄后会强烈感觉到自己的独立性,想拥有自己的隐私,也渴望被尊重。在父母们看来,孩子还小,他们偷看孩子的日记、翻查书包等是在关心孩子,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这些行为,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尊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二是会淡薄亲子关系。大多数孩子的日记里,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写下的更多的只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心里话。如果父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很可能会引发亲子间的矛盾,削弱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关系。
三是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一方面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有一种渴望独立的思想,在某一领域不受干预,即使做错了事,也希望偷偷改正;学习落后了,也有想暗自追上去的自信心。因此,父母不应侵犯孩子的隐私,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挫败。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他们写日记可能也是一种自省的方式。因此,父母偷看甚至宣扬孩子的日记内容,是不可取的。同样,孩子向父母吐露的心事也不可随意宣扬。因为这方面隐私受到侵犯,会大大削弱孩子自省的欲望和能力,有碍其健康成长。
事实证明,如果父母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往往会得不偿失。因为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还会使孩子产生敌意和反抗。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自己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如此,父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理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
一是要真正关心孩子,掌握孩子的思想状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总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腐蚀着孩子们的心灵。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掌握这些属于孩子“隐私世界”的蛛丝马迹,以便于对症下药,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二是家教中要体现民主精神,充分尊重孩子。孩子是个人,不是物。他有感情,有他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有他的隐私。尊重孩子的隐私,在家庭教育中应当表现为更多的契约精神和民主、协商的方法及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人格的逐步形成,孩子的“保密性”需求越来越强,家长应转换角色,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融洽相处,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与孩子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让孩子敞开心扉,主动把隐私告诉自己。
三是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尽管自主意识增强了,但正确的人生观尚未最终形成。家长在细心观察孩子思想动态的同时,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父母获取到的有关孩子隐私的信息,即使有些越轨和不良因素,也不必大惊失色,更不能对孩子辱骂殴打。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途径,引导孩子自己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孩子按规范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孩子大了,内心里有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是自然的事情。尽管这秘密不一定正确,但拥有秘密毕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所以,父母们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你越尊重孩子的隐私,你与孩子的距离也就越近。
来源:江苏教育报